而在于考查学生自己获得知识.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而在于考查学生自己获得知识

论证主要表现为回答问题或完成题目要求的任务时论述和证明的能力。探究,即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实质上表现为一种态度,是对未知知识研究的欲望,或对某些结论勇于提出新的假设。考试题目设置的情境往往是课本中未曾出现过的,要求回答的问题也可能是学生从未遇到过的,在这种情形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究问题的过程。 一、根据相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考查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考查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考查学生自己获得知识、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素质,考查学生对各种知识的迁移整合和创新运用的能力,考查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本能力要求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思维素质: 具有明显的继承性,这反映了创新的基础和传承意义;显示出深刻的思维力度;具有在一个较新的视野上组织、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的可能;能够充分驾驭论证和探究对象,并在某些方面具有新意;改造和完善了原有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具有方向性的探究问题的途径。这种能力是学科测试的终极指标,它基本上是引导性的,在测试的操作上应该为这种引导提供条件,即这类试题应该是开放性的,参考答案也应该是开放性的或目标性的。 【典型例题23】 黑夜旷野中的磷火,从科学上讲,那只是自然现象。对这种现象,相信鬼神的人,以为是鬼神在作祟;不相信鬼神的人,不以为是鬼神在作祟,而从无神论的角度去解释。究竟有没有鬼神,相信或不相信的人都可能会说这样一句话:“信则有,不信则无。” 请给出你对这句话的判断,并根据所学哲学知识说明理由。 该题具有相当大的辨析性,要求对在一定情境下给出的命题“信则有,不信则无。”这一命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这个题目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命题本身的含义具有不确定性。无论是答正确或者不正确,都可能是正确的,能否得分关键看怎样定义概念及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经过一段的创造性的思维过程,符合逻辑地说明其中的哲理。加强审题训练,学会提取题目中的关键词和关键信息点,充分调动和整合已有的知识,有层次地组织答案。 答案 (1)这个命题不正确。理由是: “信”或者“不信”都是一种主观判断,属于社会意识,而“有”或者“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 这个命题实际上是说主观上的信或不信决定了客观上是否存在的状态。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这种唯心主义观点是迷信的哲学基础。 (2)这个命题正确。理由是: “信”或者“不信”是指支撑经验的某种信念(理论),“有”或“无”是指有没有关于鬼神存在的感觉经验。 人们总是用自己相信的理论解释某种经验。相信鬼神的人就会把自己不能用常识解释的现象理解为鬼神支配的超自然现象,不相信鬼神的人,则从无神论的角度把这种现象理解为人们尚未认识到的自然现象。 (3)这个命题正确与否要看如何定义“信”或“不信”以及“有”或“无”的概念。理由是: 如果把“信”或“不信”看作是主观意识,而把“有”或“无”理解为客观存在的状态,则这个命题属于颠倒了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唯心主义,因而是不正确的。 如果把“信”或者“不信”看作支撑经验的信念或理论,把“有”或“无”理解为有没有关于存在的感觉经验,则是正确的,因为人们问题用自己相信的理论解释经验。(答出上述任一答案均可) 【体验尝试23】 (2010·新课标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材科二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文化成为招商引资的媒介。近年来,在很多地方,文化不仅仅是“陪衬红花的绿叶”,而且直接登上了经济舞台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现了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文化唱戏”的转变。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月均增幅达17%,其中电影、图书和舞台剧等,收入增长更高达20%以上。 根据材料二,有人认为,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功能认识的深化。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运用文化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 本题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材料背景,富有时代气息,体现了高考对文化生活的关注,紧扣社会生活的热点。该题属于探究性的问题,回答该问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赞同或不赞同,然后围绕自己的判断分析理由,不能把本题当作辨析题来回答。答案一:不赞同。上述观点只强调了文化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了其他功能。答案二:赞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