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针灸资料祥解.pptx

  1. 1、本文档共1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用针灸资料祥解

实用针灸学;概 念;针灸疗法的特点;针灸学的发展筒史;针灸学的发展筒史;针灸学的发展筒史;针灸学的对外交流;刺 灸 法 总 论;第一节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针具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最早的针具为“砭石”。针具的形成与生产力的发展有 密切的关系,针具由砭石到九针,标志着针具的形成。目前不锈 钢针具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且针具的品种亦趋多样,如电针,光 针、磁针等亦相继问世并应用于临床。 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内经》对刺法的论述精辟而全面。在刺法方面,提到了九 刺、十二刺和五刺等;在补泻手法方面,提到了徐疾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提插补泻和开阖补泻等,为后世针刺手 法奠定了基础。 唐宋以后,《针经指南》创立“针刺十四法”,《神应经》提出催气手法”,《金针赋》提出复式补泻手法,《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对针刺手法进???了系统的阐述。;第二节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灸法是随着火的应用而萌芽,并在其应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因艾叶气味芳香,性温易燃,且火力缓和,而成为灸法的最好材料。 在医学专著中,灸法最早见于《内经》,以后历代出现许多针灸方面的著作,如《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均注重灸法的运用。 古人非常推祟应用化脓灸进行身体保健和预防疾病。现代灸法多采用小艾炷少壮灸,并衍化出多种灸法,如艾条灸、隔物灸、实按灸(包括太乙神针灸,雷火神针灸等)、温灸器灸、温针灸、天灸、灯火灸等。;第三节 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1.刺激强度 针刺刺激的强度是通过手法作用力的强弱而实现的。毫针刺法中,有效的刺激强度是以得气为标志的,使针下产生得气的量小刺激强度是激发经气功能的阈刺激量。针刺刺法与刺激强度的关系见表1。;表1 刺法与刺激强度的关系表; 2.刺激时间 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证和情况,确定作用力持续的最佳时间参数。另外,在刺法的量学要素中,刺激强度的变化率及针刺治疗的时间间隔也不可忽视。 灸法的量学要素 包括艾炷的大小和壮数、艾条施灸的距离、施灸时间的长短等。;刺灸法各论;第一节 毫针刺法;表2 毫针的长度规格表;第一节 毫针刺法;毫针刺法的练习要领;毫针的选择和消毒;体位的选择;表4 针刺的常用体位及应用;进 针 法;表5 临床常用进针手法;针刺的角度和深度;行针的基本手法;行针的辅助手法;行针的辅助手法;得 气;候气、催气、守气; 捻转补泻 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顺时针用力为主),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逆时针用力为主),为泻法。 提插补泻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为泻法。 疾徐补泻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为泻法。 ; 迎随补泻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呼吸补泻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开阖补泻 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 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出针。; 烧山火 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先 浅后深,每层依次各作紧按慢提(或用捻转补法)九数,然后退至 浅层,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即将针按至深层留针。在 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治疗冷痹顽麻、虚寒 性疾病。 透天凉 方法是针刺入后直插深层,按深、中、浅的顺序,在每一层中 紧提慢按(或捻转泻法)六数,然后插针至探层,称为一度。如此 反复操作数度,将针紧提至天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 吸补泻法中的泻法。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 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 机体的体能状态、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针具及手法等因素。;留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5****604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