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镇更新中文化资源与现代空间关联整合路径
城镇更新中文化资源与现代空间关联整合路径
摘 要:文化资源的消减与边缘化已经成为中小城镇更新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如何打破传统与现代空间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进而使之协同整合发展,是后土地经济时代城镇更新的核心任务之一。以浙江武原镇中心城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论述文化资源的采集梳理与其关联空间的适应性整合策略。贡献在于:积极探索了文化资源及其与城镇空间之间多尺度的整合路径与策略。
关键词:文化资源;空间;多尺度;整合;认知;认同
中图分类号:C912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1-43(5)
1 引言
目前我国城镇更新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严格保护,另一种是推倒重来(无论是新建或者修旧如旧)。其背后隐藏着不同利益、价值观的一种博弈。最后导致的结果:重构的现代空间与既有的文化遗产资源之间缺乏必要的物质关联与文化耦合,既有的文化资源越来越碎片化。原有的历史街区不断蜕变为弱势群体的社区或者庸俗的商业街区,对于地方居民没有太多的益处(繆朴,2007;孙全文)。转变这种上与下、现代与传统文化二元对立的城市更新模式,需要寻找适宜的整合与重构路径。
国内外许多规划学者在不断地寻求成功的城市更新理论来规避现代化、全球化带来的地域空间文化碎片化乃至缺失的弊端(Harvey,1990)。从城市设计角度,埃德蒙·培根(Bacon,1974)的城市运动系统、高登-库仑的戏剧编排方法、凯文-林奇(1960)的城市意象、特兰西克(Trancik,1986)的失落空间、克里尔兄弟(1993)的关联耦合线、柯罗林(2003)的拼贴城市等理论为城市空间现代与文化资源之间的物质认知关联提供了理论线索;从生态景观“绿色廊道”(Greenways)(Ahern,1995)、遗产的文化路线(Cultural corridor,cultural landscape. 陆邵明,2012)等理论,也为文化资源与城镇空间的整合提供了多维视角。
这些理论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新旧协同发展的可能性,进行必要的保护、更新与重建,不仅可以凸显城市的可识别性与历史记忆,同时赋予新的空间与活力,打破二元对立的模式。上述西方语境中关于文化资源的挖掘以及空间整合的理论与策略为下文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思路。
2 实证探索:海盐武原镇老城区①
实证的研究范围选取了武原镇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域,主要集中在枣园路、百尺路、南台头河、海塘之间的老城区,约5.5平方公里;研究协调范围涉及武原街道城市用地42平方公里。在历时1年的研究时间里,前后共进行了6次田野考察与调研,走访了3个居民社区与街区,召开了4次座谈会(地方官员、老同志、专家学者、相关职能部门等),查阅了20余种地方史志与刊物,采集与分析了一系列数据与图像②。研究主要的目标是,梳理区域中文化资源③,进而寻求整合发展的空间策略,凸现地域特色主题,塑造有历史记忆的特色小城镇,增强城市活力与认同感。
2.1 文化资源的采集与梳理
首先,对研究范围内的文化资源进行调研考察与采集,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文化资源的物质客体(历史建筑、文化设施等)、城市文化资源的载体(公共空间与历史场所)、城市文化资源的活力(文化活动、非物质遗产等)。实证研究考察了1处国家级文物(绮园)、1处省级文物(千佛阁)、8处县级文物(鱼鳞塘等) ④。同时,调查了22处开放空间,统计了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之间的文化活动、展示与事件。此外,对地方非物质遗产海盐腔等进行了调研⑤。通过调研,对采集的文化资源信息进行了分析梳理,发现:其一,登录的8处文化遗存分布离散,保护模式消极被动;发现了13处有价值的建筑遗存(包括一些近现代的作坊、工厂等)以及27处有集体记忆、文化认同的历史性场所,这些场所主要集中在沿海滨路、护城河两岸、杨家弄以及北大街等历史街区;目前,这些场所缺乏必要的宣传介绍,更缺乏保护再利用的意识;其二,居民对于海滨公园、绮园广场、南门广场、董家弄等历史性场所认可度较高;但是其关联性、可达性较差;其三,对于地方的非物质遗产认知度较低。其中,调研采集过程中的最大难点是:如何较为全面地采集与挖掘既有城镇空间中的记忆场所,以及如何将非物质文化信息与留存的物质空间对应起来(陆邵明,2012)。实证的手段主要采用了空间分析、图底分析、认知地图调研等。
研究区域中具有较高认同感的场所有:海滨路、海塘、护城河及其内的传统街巷等场所。于是对这些记忆场所进行深入调查,详细采集挖掘其内在历史文化信息。在海滨路一带发现了8处记忆场所,在护城河沿岸则发现13处历史遗存。将这些记忆场所呈现在城市空间中,表现为相互之间的离散状,与周边环境的不兼容性。如何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与其周边城镇空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