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目了然(一)
还有他的《渔翁渔妇图》更令人叫绝,渔翁和渔妇间相互的眼神交换,给寥寥数笔的人物增光添彩(见图4-16)。 (图4-16) 金廷标(约1790-?)也是清代注重人物眼睛刻画的画家,他的《群婴斗草图》为此而出名。几个儿童兴高采烈的在玩耍,画家突出了人物眼部的刻画使得画面倍感鲜活(见图4-17)。 (图4-17) 他的《罗汉图》中的书童,两只眼聚精会神地盯住手中的东西,堪称妙笔(见图4-18)。 (图4-18) 费丹旭(1801-1850)的《弄镯图》中,人物的眼睛正好看着手上的镯子,使得画面更为生动(见图4-19)。 (图4-19) 任伯年(任颐1840—1896年)的《道家炼石图》中,道家眼睛画法与众不同。人物是半弯着腰向下张望,在当时能掌握好这样的人物面部和眼神的角度,绝非易事。此图乃是巧夺天工,如果说眼睛的描绘使得画卷无懈可击,实不为过(见图4-20)。 (图4-20) 联系信箱:lqylqy17@ 路齐一 编写 lqylqy17@ 我的网站:《671肖像网》域名: http://lqylqy17.co.cc/ http://lqylqy71.co.cc/ 上谷歌网查“671肖像网”也可 (图3-2) 再如南宋的刘松年所绘《茗园赌市图》,几个人在高兴地喝着什么,眉飞色舞、兴高采烈的样子跃然纸上,显然与每个人的眼睛的刻画不无关系(见图3-3)。 (图3-3) (图3-3) 人们知道明朝的唐寅(1470—1523年)是知名画家、文学家,他对这一点更是明了,在他的《嫦娥执桂图》中,嫦娥似乎在端详什么,她的眼部描绘与人物面部表情珠联璧合,使得人物平静祥和、心态平衡的神情更为显著(见图3-4)。 (图3-4) (图3-4) 现代画家对这一点都非常重视,图3-6是徐悲鸿(1895-1953年)《李印泉先生像》,可见一斑。 (图3-6) (图3-6) 从老人到青少年的刻画,无不需要对眼睛的特别处理,从而达到与人物面部其他器官相协调。 老年人的五官与年轻人的有所不同,要根据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表现手法。隋强(1954年-)的老人肖像,脸是正面的,眼也是正视的,脸上布满皱纹,眼部也加有皱纹,这样处理更充分地反映出人物饱经风霜面容(见图3-8)。 (图3-8) (图3-10) 王有政(1941年-)的少年女孩儿,眼与嘴的刻画结合得天衣无缝(见图3-10) (图3-8) (图3-10) 有些描绘尽管人物是侧脸,眼睛与人物面部其他器官相协调同样重要,薛林兴(1951年-)所绘《貂蝉拜月》十分典型(见图3-13)。 (图3-13) (图3-13) 还有杨佳焕(约1960-)的作品《超分子化学之父》,人物的嘴在笑,看得出眼也在笑(见图3-16)。张安吾(生辰年月不详)的作品中,人物虽然带着眼镜,但不难看出面部各个部分的协调一致(见图3-20)。 (图3-16) (图3-20) (见图3-16) (图3-20) 工笔人物画也是一样,王建梓(生辰年月不详)的作品就能说明问题(见图3-21)。 有的写意作品人物画得很简练,但仍要求人物的眼睛要与面部表情相协调一致,葉雄(1950年-)的作品很有代表性(见图3-22)。 (图3-21) (图3-22) (图3-21) (图3-22) 总之,更明确些说,眼睛与其它器官在脸上是一个整体,无论脸部是什么表情,脸部的各个器官的描绘,要按照作者要表达的意愿,给人以协调一致的感觉。 第三点,看眼睛与画面所要表达的情节是否相符。例如,人物所观望的方向要对头,与情节所要表现的状况相吻合。 自古人们就十分重视这一点。象晋代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人物的眼神相互呼应就是例证(见图4-1 )。 (图4-1 ) 北齐画家杨子华的《校书图》中,人在看图卷和互相间对望的描绘,更是神工鬼斧(见图4-2)。 (图4-2) 还有隋代画家展子虔(约550-604)的《授经图》中,人物看着经文的刻画也十分逼真(见图4-3)。 (图4-3) 让图中多人同时看着同一个方向,唐代佚名的壁画《各国供养人》堪称经典之作(见图4-4)。 (图4-4) 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更为出类拔萃,他表现了坐在不同角度的人,从不同方向观看表演,可谓妙笔生花(见图4-6)。 (图4-6) 这种技艺在宋代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发扬,北宋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令人叫绝,两个幼儿目不转睛地看着玩具的刻画,实为画龙点睛,加强了画面栩栩如生的感染力(见图4-7)。 (图4-7) 宋人所作《十八学士图》也是经典之作,几个学士在不同位置同时看着一位儿童的描绘,使得画面成为一体(见图4-8)。 (图4-8) 北宋未期李唐的《采薇图》异曲同工,两个人的眼神遥相呼应,刻画的十分准确,使整幅作品更加鲜活(见图4-9)。 (见图4-9) 南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