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十七年”电影艺术创作娱乐性研究.doc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艺术创作娱乐性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艺术创作娱乐性研究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艺术创作娱乐性研究   摘要:“十七年”电影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众多艺术家不仅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下对现实主义、人性与人道主义等作品创作方面有着不懈的追求,同时也在电影的娱乐性追求中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娱乐性是艺术的本质特性之一,也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特性。对电影娱乐性的表现,正是对艺术内在规律的遵循,同时也是对人民大众文化权益的尊重。“十七年”间,艺术家在“极左”的思想理论重压之下,在电影表现中适度融入娱乐性元素,使之不仅具有丰富的时代特色,同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十七年”电影艺术创作的娱乐性表现具有鲜明的特点,是特定时代与社会各种因素促成的。“十七年”电影对当代电影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包括对艺术规律和电影规律的遵循,艺术家使命和艺术良知的彰显,文化艺术的高层管理者及其部门对艺术建设的科学掌控等方面,均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电影艺术;“十七年”电影;艺术作品;娱乐性;历史特色;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总体而言,“十七年”电影艺术创作呈现出一种十分复杂的文化现象。它处于新中国诞生至“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是“极左”思想理论影响日益加深的年代。在“十七年”电影艺术创作和作品产生的过程中,众多电影艺术家身处十分困难的社会环境之中,不仅在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性与人道主义的电影创作方面有着不懈的追求,同时也在电影娱乐性追求中作出很大努力。正是在重重压力之下,不仅现实主义的和人性与人道主义的影片取得一定成就,娱乐性影片或具有浓郁娱乐色彩的影片也是成绩斐然,成为“十七年”电影艺术创作的重要成果。这一现象既为当代电影史研究提出了重要课题,同时也为当下电影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深入梳理这一文化现象,继承这一精神财富,对于当代人们在电影艺术探索中遵循艺术规律和电影规律,坚持不断创新,是不无裨益的。   一   众所周知,“十七年”间,我国制造了众多的政治运动和文艺运动。每一次运动的开展,知识分子、艺术家都被首当其冲地推向前沿,成为不断强化的??极左”思想理论打击的主要对象。1957年前后的反右派斗争,在1950年代当属最烈,而在1959年至1962年间,出现了文艺政策的相对宽松的时期,紧接着又出现了1963年至1965年底的文艺政策的不断收紧,斗争日益严酷,直至“文化大革命”爆发。可以说,电影界是经受“十七年”政治运动与文化艺术政策影响最直接、最深的艺术门类,长期处于阶级斗争的漩涡之中,成为政治和社会动向的晴雨表。在许多时候,人们对各种艺术创新的探索与追求,包括对现实主义的探索,对人性表现的探索等均成为禁区,对于电影的娱乐性追求,也成为十分敏感和经常出现争议的表现领域。艺术家一旦触雷,轻者遭到批判,重者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十七年”间“极左”的思想理论在对文艺及其电影创作的制约与规范中,政治和教化的内容日益增进,阶级斗争理论不断强化,成为人们必需严格遵循与恪守的法则。愈来愈封闭的文艺政策致使电影创作的审美追求不断遭受控制与压抑,较多出现被扭曲的审美表达,而娱乐性更是十分有限,及至1963年以后,大部分电影作品均成为阶级斗争的演绎。尽管如此,在“十七年”电影创作中,也不乏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特别是1959至1962年间,出现了一些着力于审美和娱乐表现、为人民大众比较喜爱的作品。不少电影艺术家虽然身处逆境,依然努力实践着自己挚爱的艺术。尽管这样做,许多人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人们仍义无反顾。其中对具有浓郁娱乐色彩的影片创作,以及在一般影片中凸现娱乐特色,就是十分显著的方面。   “十七年”电影的娱乐性探索,是在缺乏必要借鉴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十七”年,我国的文艺、包括电影都处在与世界隔绝的年代。人们对电影的观赏缺乏最基本的参照物,几乎看不到任何有价值的国外艺术作品。在很长时期里,人们不知好莱坞为何物。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政府电影领导部门就实施了去好莱坞化,从此人们便看不到美国及西方国家的任何电影。人们在接受宣传后坚信,那只不过是污泥浊水和腐朽文化的代名词。即使曾经红极一时的被奉为楷模的苏联电影,尽管其间充斥着极左的政治说教,以及对历史的扭曲,但却成为我国观众对国外电影有所了解的唯一渠道。而到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电影也被指斥为修正主义文艺,全面退出中国影院。   在“十七年”,人民大众的娱乐化生活是贫瘠的。姑且不论广大农村,即使在县级以上的城市,人们的娱乐活动也十分匮乏。戏曲逐渐衰微,电视尚未出现于大众生活之中,广播、出版物也极为有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开始得到较快发展,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逐渐成为填充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样式。尽管那些年电影产量不多,较多电影还充斥着大量的政治说教,尽管在审美表达方面还比较幼稚,但依然获得人民大众的欢迎。如何利用电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