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_社会互动.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_社会互动

2、谣言 从不知名的来源发生、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它往往是人们处在情况不明的时候,利用集体想象构造出来的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的描述某一广泛关心的事件的信息。 简略化 、片面化 、同化 、逻辑化 * 3、流行 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 (1)它可以满足人们希望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引人注目的心理需求 。 (2)追求流行又是对某中行为方式的效仿,是适应社会的从众行为 。 *    THANKS 去除PPT模板上的--无忧PPT整理发布的文字 首先打开PPT模板,选择视图,然后选择幻灯片母版 然后再在幻灯片母版视图中点击“无忧PPT整理发布”的文字文本框,删除,保存即可 更多PPT模板资源,请访问无忧PPT网站-- 使用时删除本备注即可 展示您的作品,PPT模板作品投稿绿色通道 :chinappt2011@ 将此幻灯片插入到演示文稿中 将此模板作为演示文稿(.ppt 文件)保存到计算机上。 打开将包含该图像幻灯片的演示文稿。 在“幻灯片”选项卡上,将插入点置于将位于该图像幻灯片之前的幻灯片之后。(确保不要选择幻灯片。插入点应位于幻灯片之间。) 在“插入”菜单上,单击“幻灯片(从文件)”。 在“幻灯片搜索器”对话框中,单击“搜索演示文稿”选项卡。 单击“浏览”,找到并选择包含该图像幻灯片的演示文稿,然后单击“打开”。 在“幻灯片(从文件)”对话框中,选择该图像幻灯片。 选中“保留源格式”复选框。如果不选中此复选框,复制的幻灯片将继承在演示文稿中位于它之前的幻灯片的设计。 单击“插入”。 单击“关闭”。 PPT模板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与站长联系 * 2、参照群体理论 (1)代表人物:纽科姆 (2)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 (3)作用:规范作用、比较作用。 纽科姆的参照群体研究:个体观念取决于其对某一群体或某些群体的态度。 * (三)社会交换论 人际间的社会互动是“一种至少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交换活动,无论这种过程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也无论其报酬或代价的大小如何。” ——霍曼斯 (1)实质:人们在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2)内容:有形的物质性的资源、无形的非物质性的资源。 * (3)原则 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 (4)酬赏 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四类 他们的价值依次增高 * (四)常人方法学/本土方法论 常人方法学认为,社会学应该研究常识世界,研究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决定的,这些规则通常是理所当然、心照不宣的,但如果违背了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 在任何一个互动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背景知识(索引性表达)。双方都必须了解这种背景知识,遵守其隐含的规则。 * 加芬克尔的“违规实验”: 挑战或破坏某些背景假设以观察其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实验者故意表现出对会话背后没有明说的基本假定不明白的样子。 * * 加芬克尔的“违规实验” 下面就是发生在受试者(S)与实验者(E)之间的一次会话: (S)你好! (E)我到底好在那里?我的健康,我的财产,我的学生,我的心灵安宁,我的··· (S)(涨红了脸然后突然失去了控制)瞧!我不过是表示礼貌而已。坦率地讲,我才不管你是好是坏呢! * 为什么当微不足道的谈话习惯明显没有被遵守时,人们会变得如此不安? 我们的日常生活能够保持稳步增长和富有意义,要依赖于我们对说什么和为什么说的文化预设的共同理解。如果我们不能认为这些预设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么有意义的交流将是不可能实现的。 * *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会故意假装对未说明的信息一无所知。这么做是为了拒绝他人,让他们闹笑话,使他们尴尬不堪,或者着意强调所说的东西的双重意义。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典型对话: P:你去哪儿? T:出去。 P:干什么去? T:不干什么。 这个孩子的反应恰好与实验中的志愿者完全相反。并不像一般情况下那样回答询问,这个孩子拒绝给出适当的回答——实际上他是在说:“别多管闲事

文档评论(0)

seunk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