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哲学课件】中国伦理思想史.ppt

  1.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哲学课件】中国伦理思想史

中国伦理思想史 导 言 伦理道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几千年来已经深入、渗透到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一切方面,深入、渗透到民族文化心理之中。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与中国的伦理思想 一、伦理道德的本源 伦理道德植根于人类的社会实践里,存在于人类的社会关系中。 二、中国社会史的基本特征 “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古代带有浓厚的氏族制度的残余,特别重视血缘关系。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与中国的伦理思想 三、中国伦理道德的特点 1、认识了中国社会史的上述特征就可以了解伦理道德在中国之所以具有如此尊崇地位的根本原因。 2、认识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也就明白了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为什么在内容上特别重视以“孝悌”为中心的家庭、家族道德,并以之为核心发散到全部社会道德之中。 3、认识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也就明白了中国古代在伦理道德上,为什么那么强调中庸。 第二节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及其在社会生活和理论上的地 位。 二、伦理道德的哲学基础。 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包括处己和待人两个方面。 四、关于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的探讨。 五、人生观。 六、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问题。 第三节 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读古书,特别是那些古代学者和思想家本人的作品,以及记载他们言行的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读一些参考书,如注本、译本、或者介绍性的书籍; 关注当代的考古发现及有关的学术讨论;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还必须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 第一编 中国伦理思想的萌芽(先秦) 第一章 先秦社会与伦理思想 先秦时期,包括从原始社会经奴隶社会,一直到封建社会的建立。 无论从任何方面来说,都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内,中国伦理思想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且为中国后来千余年的封建主义伦理学正式奠了基。 第一节 原始社会及其裂解 与伦理道德思想的萌生 传说中的神农氏时代。 “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原始的集体主义、原始的平等与民主。 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时代 社会道德状况,发生了重大的冲突: 一方面是仍然存在着的原始民主、原始平等和朴素的集体主义;另一方面则是道德的堕落,特别是在氏族贵族内部。 第二节 “学在官府”制度下的伦理道德思想 一、什么叫“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并不是指研究学术的机关团体,而是说当时的文化,特别是伦理道德,掌握在少数贵族及其所属的知识分子手里。 其代表人物,处理帝王弼相之外,就是夏代的“士”以及南正、火正之类,如皋陶;商代的仲虺、伊尹与祝、宗、卜、史之类;周代的师保、司徒之类。 其代表作,就是所谓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第二节 “学在官府”制度下的伦理道德思想 二、以周公为代表的“官府之学”的理论体系 首先,夏商周的贵族们都不同程度地重视天和天命,认为它是社会和人生的最高和最终决定者。 其次,将道德充实于“礼”之中,并改造了殷礼。 再者,周代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重视敬,据说敬字原意是警,即警惕、警戒,小心谨慎之意,后来才延伸到恭敬、尊敬等意思。 勤俭无逸和孝友惠爱是周代非常重视的道德规范,特别是孝友。 西周统治集团还相当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 第三节 “百家争鸣”中的伦理道德思想 一、“百家争鸣”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原因 各家观察的主观片面性 各个学派的发起者的身份地位 重视各家所产生的人种地理环境 二、“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的主要理论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后期墨家 道家:老、庄 法家:韩非 第二章 德治与法治 第一节 明德慎罚 西周的奠基者周文王极为重视道德,任用那些有用的人,尊敬那些值得尊敬的人,用“威”去处罚那些应当受处罚的人,让庶民了解自己的思想和做法,这就是明德慎罚,也就是周文王的成功之道。 孔子大致上赞成周公明德慎罚的主张,它有时用“宽”、“猛”和“张”“弛”去讲这个道理。根本上,孔子是 相信德治和德政的。 第二节 法为治本 一、法的发展 法与刑在氏族社会礼并不存在,原始宗教和道德是调整氏族内部关系的主要工具。 西周时,法律已经比较完备,但是直至春秋时期,法律的地位于道德相比,仍然相差遥远。 二、法家对“法为治本”的认识 他们认为民轻而贱,不大懂得仁义道德,只能用刑和法去“治”。 分析了道德于法刑的优劣长短,认定法和刑比道德更优长。 法律是急务,而道德则可以缓;法和刑是“实事”,而仁义道德乃是虚话,没有用处。 道德维护“私”,而法律则是为了“公”,而公、私是相背的。 第三节 礼为政本 一、西周时期“礼”的发展 西周时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