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成功调解分析及技巧把握.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案例成功调解分析与技巧把握 主讲人:邓盾 成都大学客座教授 联系电话 序言 立足实务 分享经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一、国外部分国家成功调解案例简析 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起源于美国的争议解决的方式,意为“解决争议的替代方式”,或者翻译为“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 由于它没有复杂的程序,且不伤当事人之间的合作关系,被很多西方国家采用。 美国 美国是ADR概念的起源国,也是世界公认的现代ADR最发达的国家。 1998年颁布《替代性纠纷解决法》。 附设在法院的ADR: 民间的ADR: 法院附设调解 法院附设仲裁 法院附设调解—仲裁 早期中立评估程序等 调解 仲裁 英国 长期以来对ADR持怀疑态度,但随着诉讼费用高昂、诉讼迟延的问题日趋突出,开始寻求通过诉讼外方式解决纠纷。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启动以“获得正义”为主题的民事诉讼制度改革。 《民事诉讼规则》:法院可以通过案件管理制度促使当事人采取ADR 。 全国家庭调解协会(NFM)。 纠纷解决中心(CEDR) 。 日本 尽管并无“诉讼爆炸”的危机,但日本仍然高度重视ADR,已经建立并继续发展各种多元化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家事审判法》:家事调停。 《民事调停法》:民事调停。 交通事故案件、环境污染案件、产品责任案件的现代型调停机制。 德国 德国作为欧洲大陆最富理性的国家,不断优化司法制度和诉讼程序,尚未形成ADR热潮。 近年来的ADR重点是针对产品质量纠纷、医疗纠纷等发展面向大企业和消费者的民间性纠纷解决机构。 《费用修正法》:律师如能促成当事人达成庭外和解,可在法律规定的全额律师费外,再多收取50%的和解费。 加拿大 在劳动法、家庭法、运输法、通讯法、市政法和环境法等许多领域,ADR已经被大量的行政裁判以及商事纠纷仲裁所制度化。 律师界对ADR也表现了积极的态度。安大略省的律师协会下设了一个解决纠纷委员会,一些律师事务所也己经内设了替代性纠纷解决部门。 所述各国ADR方式之比较分析 并不存在一种完美的、适用于任何国家的ADR模式,其制度和运作取决于特定社会的纠纷解决需求及其整体机制的设计。 注重运用经济杠杆对是否采用ADR形式处理纠纷进行调节,以避免当事人滥用诉权,浪费司法资源的现象出现。 发展ADR需要立法、司法、行政部门以不同的方式成为ADR实践的重要推动者和参与者,还需要国家给予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上的支持。 二、调解方法与技巧把握 指导思想 1、刁民、暴民的观点不要先入为主。 2、调查深入、摸清事实、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3、中立:客观、公正、公平。 4、以止纷化争为目的,充分体现意思自治原则。 5、严禁以刑压民,调解方法不宜粗糙、简单。 6、均等保护国家、集体、个人和各种经济主体的    合法权益。 7、人性化切入矛盾双方,赢得信任。 8、适度包容过激语言、行为,稳住当事人。 9、调解结果利于止纷化争才是治本之策。 10、不可急躁,把握节奏,逐步淡化当事人情绪。 11、结果不一定公平,但程序、方法一定公平。 12、邀请专家、律师参加,化解当事人疑虑,提高认识。 案例分析 1、农民工讨要工资。 2、大型央企改制引发争议。 3、农民负担过重集体上访。 4、修建水电站导致农民集体上访。 5、林权纠纷。 6、成都川陕路、三环路、春熙路等城市改造引发拆迁安置补偿纠纷。 7、医患纠纷。 8、学校安全事故。 9、计生纠纷。 10、婚姻家庭纠纷。 11、交通事故纠纷。 12、煤矿安全事故。 调解技巧提炼 1、类案集中调解法。 2、现场“清障”调解法。 3、舆论引导调解法。 4、“冷却”择机调解法。 5、亲情感化调解法。 6、整体联动调解法。 7、保全促进调解法。 8、求同存异调解法。 9、附加条件调解法。 10、案例提示调解法。 三、大调解与群体性事件的预判和处置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点 1、主体仍是弱势群体。 2、肇始于外源性因素,即是由于他人损害了行动者的利益而引发。 3、以地方性的、地区性的或行业性的抗议行动居多,且往往呈零散、偶发状态,且持续时间一般较短。 4、主体的诉求明确,以经济民生利益为主。 5、事件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6、情绪、传言、谣言和其他偶然因素在事件中起很大作用。 7、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高度倚赖的经济领域成为事件高发领域,如企业改制、房屋拆迁、农村征地、环境污染、涉众型犯罪、出租车管理和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等。 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7****50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