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针灸疗法学习班稿件.doc

  1. 1、本文档共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特色针灸疗法学习班稿件

目 录 腹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1 靳三针疗法临床应用及进展 9 三伏天灸疗法的研究 20 穴位埋线疗法的应用及进展 33 小针刀疗法治疗颈肩疾病 43 通督醒神针刺法对脑瘫患儿脑SPECT和CT的临床观察 48 针灸治疗难治性痤疮的临床体会 53 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56 浮针疗法 61 穴位贴敷疗法在痛证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66 热敏灸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82 腹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 符文彬教授 一、腹针疗法的定义 腹针是通过针刺腹部的穴位调节脏腑、经络以治疗全身疾病针灸疗法。腹针疗法是以神阙布气假说为核心的一种微针疗法。 二、腹针经络特点 1)经络对称 2)内脏不对称 3)穴位特点:浅中―――调节全身组织或外围        同名穴――外周――治疗同            内脏:左――治疗同               右――治疗不同 4)经络特点: 对称:腹部全息系统(浅层-影响全身运动系统、局部血液循环及神经系统)    腹部经脉系统(中层-经脉和相应全身经脉疾病) 不对称:脏腑系统(深层-全身内脏影响相关的经脉和治疗相关疾病) 腹部全息系统是全身在腹部的缩影,位于腹壁的浅层,刺激相应反射区可治疗人体对应部位的疾病 腹部经脉系统位于腹壁的中层,包括腹部的经穴、经外奇穴,可调整经脉系统的病变 腹部八廓系统位于腹壁的深层,是调节和治疗脏腑疾病的系统 三、腹针的特点 腹针的辨证特点:调整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 脏腑(产生气血)―――>(接受气血)经脉(输布)―――>四肢百骸(使用气血) 脏腑<――内属(经脉)外联――-四肢百骸 腹针治疗―――调脏腑(主层次)――疏经脉(辅层次)――治疗局部(靶点) 经络辨证治疗-影响脏腑(辅)―――调经脉(主)――――治疗局部(靶点) 四、腹针的取穴方法 (一)腹针对穴位的认识: 任何腹针穴位是已知的定位点,强调取穴准的重要性。 取穴方法: 1.体位:医生、病人 2.定位标志: 任脉为纵坐标,脐为中心,中庭为腹上标志点,曲骨为下标志点,乳中穴为横向标志点。腹以神阙中心到天枢水平线至侧腹外为6寸. 3.取穴规范:水平线 比例寸 4.度量时的注意事项 (1)中庭和曲骨有明显的骨性标志,定位不难。但中庭取穴时,手法宜轻,以免引起患者胸闷及不适 (2)神阙以脐为中心 (3)侧腹的衡量以神阙――天枢到侧腹的水平进行度量 (4)可在腹侧用一直尺贴腹壁外与床成90度向外上伸出,用另一尺与前尺成90相交测神阙的长度为此度,其2寸处为天枢定点。 (5)任脉在腹白线的下面 (6)腹白线的特点 其偏移时,任脉的穴位在比例寸的平等线与腹白线相交处取穴。其中时按原,其走向时确定任脉的走向。由任脉的走向定胃经的走向,并以其定其他穴位进行度量。 5.取穴操作规范要点: 穴位只有一个,疗效与取穴相关,疗效不理想首先必须考虑穴位进行校对。 五、常用穴位的定位与功能 1.中脘 浅刺:头面疾病 深刺:消化、高血压、神经衰弱 注意:不能太深,否则胸闷――轻轻上提 2.建里 3.下脘 浅刺:颈部、咽喉的疾病,改善脑供血作用 深刺:消化疾病 4.气海 深刺:L3、4病变 5.关元 深刺:L4、5病变,生殖泌尿 6.水分: 中深刺:慢性炎症,深――消化、肾炎、小便不通 7.神阙 8.商曲:下脘旁0.5寸 浅刺:颈肩结合部的病 深刺:消化,目赤痛从内始。 9.气旁:气海旁开0.5分 中刺:L2、3周围的病变 10.气穴:关元旁开0.5寸 中刺:L4、5周围病变 11.滑肉门:水分旁2寸 浅刺:肩关节周围病变 中刺:癲、哮、脑供血不足、面神经麻、上肢无力等上半身病变 12.上风湿点:滑肉门旁开0.5寸上0.5寸 浅刺:肘关节周围的疾病 中刺:清热解毒法――上呼吸感染、流感、扁桃腺炎、咽炎、过敏性鼻炎、带状疱疹、面神经炎、支气管炎等。右侧-胆囊炎 13.上风湿外点:滑肉门外1寸 浅刺:腕关节周围的疾病 14.天枢 中刺:癲痫,腰肌劳损 15.大横:神阙旁3.5 中刺:中风偏瘫、四肢无力、风湿痛、风湿性及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肌炎 16.外陵:脐下1寸旁开2寸 浅刺:髋关节炎、股关节供血不足、坐骨神经等髋关节周围病变 中刺:中风 17.下风湿点:气海旁2.5寸 浅刺:膝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膝关节炎、膝关节活动不利等膝关节病。 18.下风湿下点:石门旁3寸 浅刺:踝关节的各种病症。 六、腹针的取穴原则 调整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 1.全身相关疾病的取穴 头部:中脘、阴都等 颈部:商曲、石关等 上肢:滑肉门至风湿点、风湿外点之间的同侧穴位 下肢:外陵至下风湿点、风湿下点 腰骶:腰骶附近的穴位 循经取穴 头部的疾病取滑肉门 2.辨证取穴 七、刺灸法 1.毫针:根据病人的体质选针 0.22X25、30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