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普格在火把节诞生地过火把节.docVIP

凉山普格在火把节诞生地过火把节.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凉山普格在火把节诞生地过火把节

凉山普格在火把节诞生地过火把节   有彝族的地方就有火把节,但火把节的诞生地在哪儿?我想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甚至许多彝族同胞也不见得知道。   地处攀西开发腹心地带的普格县,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居民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几年前,经过专家学者认证,普格县日都迪散就是彝族人民的第一个火把节场地,彝族的传统火把节就发源于此。于是,“彝族火把节之乡”的称号就被四川凉山普格县取得,普格人得知这期待已久的喜讯,纷纷奔走相告,举杯欢庆。   据当地人介绍,作为彝族最为隆重的节日,火把节原本只为驱虫除害、祈求丰收,但经过世世代代的演绎,如今的火把节早已被新的意义所取代,相当于彝族同胞的“春节”。   2004年,彝族火把节被国务院确定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又给予它“中国十大民族节”的殊荣。普格火把节现已成功举办了八届文化旅游火把节、三届彝历年节庆活动,彝族民间文艺“朵洛荷”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与盛大聚会   火把节的前一天下午(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传说中最原汁原味的火把节),我提前来到了这个大凉山里的小县城。   普格县城和西部大多数小县城相似,只有一条主干道,吃住玩都集中在这条路上。照例逛了一下农贸市场,第一次触摸到我迷恋已久的“察尔瓦”,它是彝族特有的厚披毡,用羊毛制成,带有长长、密密的穗子,充满神秘古朴的美,隐约还透露出风尘仆仆的江湖侠气。   早晨七点多从县城出发,乘汽车一路上行,大多是兜兜转转的山路。快到火把场(普格县的西洛片区)的时候,便可看到三   三两两的人群穿着彝族的服饰往山上走去,从前交通不发达,那些住在偏远山坳里的村民就是这样一大早徒步几个小时赶往火把场的。我们到达的时候,现场人还很少,倒是摆摊做小吃生意的人已经开始忙活起来了。早到的好处是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呈现在眼前的、天然古老的火把场日都迪散的全貌,它躲在大山里,中间是一块经过简单修葺的椭圆形平地,四周看台是高低错落的纯天然山石和土坡。这儿没有广告牌,没有彩旗,几乎看不到游客,外地人也很少。这是彝族人自己的盛会。   接近中午的时候,人潮渐渐涌入了每座山头,活动开始了。   开场是精彩的“朵洛荷”表演。这是火把节的经典项目,年轻的姑娘们身穿绚丽多彩的节日盛装,打着黄伞,互相牵着头巾,边走边唱,在场上串连成长长的队伍,其间不断变换着队形。   几分钟的热场表演过后,据当地人说,是最被期待的重头戏斗牛,也是活动进入高潮的时刻。我一开始并不觉得精彩,斗的过程相对静止,瞬间的动感并不强烈,两牛相持不让的时候,就那么顶着、僵着,互不退让,可以持续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看了几轮下来终于明白,斗牛最激动人心、最有趣味的时刻,是在分出胜负的那一刻,斗不赢的牛突然拔腿就往外跑,几乎每次都冲上看台。于是人群骚动,慌不择路,远处身处危险范围之外的人们则嬉笑起哄。这就是看斗牛的乐趣,虽然多少有一点危险,但是好在牛只想逃命,不会故意去伤人。   除了斗牛,还有斗羊,斗羊的过程则和斗牛完全不同,充满着瞬间的爆发力。只见两羊相对而立,慢慢后退数米,沉默片刻,突然间快速冲向对方,“嘭”一声闷响,脑门相撞,如此反复数次,额头皮开肉绽,鲜血直流,甚是惨烈,如果没有人阻止,它们还会一直斗下去。终于见识到羊的脾气有多厉害,原来所谓的牛脾气根本不算什么,羊脾气才是真的倔,破釜沉舟一条道走到黑,这确实是羊的本性,看来人们都误解了。   除了动物们激烈的比赛,彝族火把节还被称为“眼睛的节日”,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一个令人大饱眼福的传统项目――选美。而我则把这项活动看成是汇集各种彝族服饰的大型展览,如饥似渴地想把它们都印入脑海中。选美不仅比的是气质、样貌,还要考验对服装色彩和细节的搭配,此中各有千秋,就看各人对美的理解和把握了。千万不要以为民族服饰都是一整件直接套上就行,那些只是表演或拍照用的简化仿制品。彝族的服饰分为上百个支系,各支系都不尽相同,各有特点,纷繁复杂,细节丰富多样,是其民族文化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真是令人目不暇接的一天,我的眼睛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视觉的享受,彝族火把节果然名不虚传!一段旅途能够让人怀念,往往不只因为风景,更重要的是贴近当地的生活,了解别处的人文风俗,这次的普格西洛火把节之行,如此地道、丰富、回味无穷。   独特的“回音”   弹琵琶的人都知道王惠然作曲的《彝族舞曲》,济南前卫歌舞团著名柳琴、琵琶演奏家王惠然曾经告诉我,这是他在1965年创作的琵琵独奏曲,取材于云南彝族的《海菜腔》和《烟盒舞》。这首曲子以抒情优美的旋律、粗犷强烈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人们欢乐舞蹈的场面,音乐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并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深受众多音乐家喜爱,它还被改编成古筝、三弦、扬琴、阮独奏曲及管弦乐曲。   其实彝族有七百多万人口、一百多个分支, 王惠然创作的《彝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