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礼乐之同异-国立中央大学电子计算机中心
PAGE PAGE 579儒家樂教與現代教育心理學新趨勢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學術統籌主任 林苗女士引言《樂記》這部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恒古經典,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雖然對於樂記的作者成書年代學界至今仍有爭論,然其透顯出來的先秦儒家禮樂之人文精神和原創性原則仍是具有永恒的價值。她是否可以透過我們當代人的詮釋,用現代語碼傳譯出與我們今天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 對於處於當代甚至可稱處於後現代的教育,她存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現代教育心理學在當代發展有什麼新的趨勢?自 20世紀中布魯納(Bruner)提出的認知革命以來教育心理學方面有什麼發展和更新?乃至對半個世紀以來的教育觀、學習觀及帶來什麼影響? 這種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如是前者,在教育方面會帶來什麼轉變? 傳統的儒家樂教所傳遞出來的禮樂精神能否與現代教育心理學新發展摩合互補,發揮不同的功用或擔當不同的角色? 這一些將是本論將所涉及的命題。迫於時間的關係和學力的未逮,對上述一系列命題尚未做到來得及有較深入的研究,因為此一探索和研究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著手和準備。本論的探索或許是初步和不成熟的,然而此當中的無疑是饒有意義的。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充满挑戰、變數、創新和危機兼具的時,也可以說是一個多元價值兼容並存的後現代化的時代,當科技綱絡界的信息愈來俞過度膨漲爆炸、工具理性愈來俞過份主宰及不近人情,東方智慧那種重主體之人文價值和人文關懷的文化傳統將會愈來愈被重視。東方思想和西方思想的交談和趨合會否是本世紀的一個主題及闖出後現代世紀困頓的一條出路﹖重分析分解推證的西方思維和重會悟融通睿智的東方思維能否通過互動交談而最終達臻後現代的大融合,將是本人今後會繼續嘗試去探索的一個方向。 一. 本著情性稽之度數的儒家樂教1. 樂教之「人為之節」釋義:「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樂記》樂本篇)依「人生而靜」一段經文所示,「惡」的起原,並不在「性」,也不在於以「性」為根源、人心之感物而產生的「情」;是在於「好惡無節」。朱子曰:「『人生而靜,天之性』未嘗不善;『感物而動,性之欲』,此亦未是不善。至於『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方是惡。故聖賢說得『惡』字煞遲。」(1)儒家不但肯定性之初本善,亦肯定因與物接觸而生起的感情或欲仍不必為惡。惡之產生由於「好惡無節」,「不能反躬」。不能「反躬」,故情或欲遠離天理。以至「情流性失」,人失去原來純真無邪之善的天性,蛻變為「悖逆詐偽之心」,此為「人化物」也。此時,人心可說變成一與物勾結糾纏的「物心」。先王之制禮作樂,就是要將人從「物心」的沉溺狀態中拯救出來,恢復虛靈明覺之「人心」,而人民恢復此虛靈明覺之本心之天理(即天性),關鍵就在此「反躬」。惡的出現乃由於「好惡無節於內」,一切的關鍵,在於節此好惡,故《樂記》一經重視禮樂之「人為之節」。「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哀麻哭泣所以節紀也;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昏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節」字,在《易經.說卦傳》中有:「節,止也」的詮釋;又《左傳成十五年》:「止也,檢也,制也」;《易頤象》:「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節」字,一言貫之,就是適可而止、收歛、停止放縱的意思,或者可以說,「止也」的釋意最為概要地表達「節」的意涵。關於此「止」字,可參考《禮記.大學》中開卷的首句經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所說的「止」是指「止於至善」。儒家不用「進」而用「止」,其中蘊含有無限深遠的深義。這與西方基督教要人無限向上之奮鬥精神迴然相異。「節」字看是最平常不過的功夫動詞。但此中也透顯著非尋常的道德實踐意涵在內。「節」字不但含有「止」的意思,也與「艮」字相通。《易經.艮卦》對「艮其背」,「彖」解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對此朱熹在《周易本義》疏曰:「『艮其背』只是言止也。人之四體皆能動,惟背不動,取止之義。各止其所,則廓然大公。」透過《易經》、《周易本義》對「止」字與「艮」字相通之互解,我們可以理解為何《大學》不言「進於至善」而言「止於至善」;此乃顯示我華族傳統儒家精神所強調的「至善」,並非西方基督教之外在化及高高在上,人只能靠無止境奮鬥去接近而永遠不能企及的崇高之「善」。中國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