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难以掂量时.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学生难以掂量时

当学生难以掂量时   “吨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质量单位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认识克和千克时,要想建构1克、1千克这样的质量观念,学生可以借助称一称、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而“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要想借助称一称、量一量这些手段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则显得力不从心。因而,感悟1吨自然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鉴于这样的认识,教学时,笔者有意识地围绕这一难点的突破而展开,通过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操作、推算和想象等活动,逐步体验、感悟1吨的物体有多重,进而认识几吨,促进学生对“吨”的质量观念的建立。   首先,操作实践,找准新知生长点。要认识“吨”这一质量单位,首先得形成对1吨的感性认识。然而1吨重的物体是难以掂量的。为此,笔者组织了几次“搬重物”的体验活动。首先是分组搬10千克一袋的大米(教材呈现的是100千克一袋的大米,因难以操作,笔者作了调整),通过亲历活动,体验、建立10千克的质量观念;其次是同桌互抱,体验30千克左右有多重;最后进行有趣的大力士比赛,看谁抱10千克一袋的大米的袋数多。这些活动看起来与感知1吨这一任务相去甚远,但正是学生此时实实在在的体验,为他们后面进行推算、想象等活动作了孕伏,即为1吨有多重找到了生长点。   其次,推算想象,积淀感性表象。有了上述感性体验作基础,笔者紧接着让学生猜一猜多少袋这样的大米正好是1吨,调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部分学生已知1吨是1000千克),引出100袋这样的大米就是1吨,1吨就是1000千克的进率关系。继而引发学生推算1吨大约相当于我们班多少个同学的重量,通过估计、推理,学生惊讶地发现,33个同学的体重和大约才是1吨。结合刚才的操作体验,学生不难展开联想:我刚才抱一个同学就感觉够重了,别说33个同学了;刚才,我们班大力士才勉强抱起3袋10千克的大米,100袋这样的大米恐怕得用汽车运了……当然,仅凭这两例还不足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1吨的清晰认知。教师更要提供一些学生熟悉的、利于推算、想象的事物,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为1吨的认识积淀足够的表象。为此,笔者把“想想做做”第2题中阅读信息来体会1吨的内容提前,并稍作变化,即利用图片只给出一头牛、一袋水泥、一桶油、一头猪的质量,不直接给出每种物体的数量,让学生再次推算、想象:多少头牛重1吨?多少袋水泥正好是1吨?……在此基础上,再由电脑动态出示相应数量的集合图,以促进学生深刻感受1吨,积淀1吨的丰富表象,为以后的想象估计、灵活应用等埋下伏笔。   最后,生活延展,促进理性提升。教育心理学认为,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大胆地从教材中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将感性的实践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表象积累的基础上实现理性提升。为此,在认识几吨的教学环节里,为了进一步将“吨”这一抽象的质量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笔者又从生活中选取了几个熟悉而典型的场景:汽车经过有“限重4吨”标志的桥梁,某处雨季山体滑坡约有20吨巨石挡住道路,电梯限乘13人(约1吨),海洋中某一种鲸鱼约重16吨……一幅幅图片的生动展示,不断拉近了“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认真地观察、感受着,笔者趁热打铁启发思考:现实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吨”?能举出一些例子吗?通过组内互相举例、集体交流介绍,学生进一步分享了关于1吨和几吨的认知。当关于“吨”的感性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相应的抽象的“吨”的质量观念自然也渐渐在学生的头脑中明晰起来,他们的思维也逐步从感性走向了理性。      “吨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质量单位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认识克和千克时,要想建构1克、1千克这样的质量观念,学生可以借助称一称、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而“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要想借助称一称、量一量这些手段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则显得力不从心。因而,感悟1吨自然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鉴于这样的认识,教学时,笔者有意识地围绕这一难点的突破而展开,通过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操作、推算和想象等活动,逐步体验、感悟1吨的物体有多重,进而认识几吨,促进学生对“吨”的质量观念的建立。   首先,操作实践,找准新知生长点。要认识“吨”这一质量单位,首先得形成对1吨的感性认识。然而1吨重的物体是难以掂量的。为此,笔者组织了几次“搬重物”的体验活动。首先是分组搬10千克一袋的大米(教材呈现的是100千克一袋的大米,因难以操作,笔者作了调整),通过亲历活动,体验、建立10千克的质量观念;其次是同桌互抱,体验30千克左右有多重;最后进行有趣的大力士比赛,看谁抱10千克一袋的大米的袋数多。这些活动看起来与感知1吨这一任务相去甚远,但正是学生此时实实在在的体验,为他们后面进行推算、想象等活动作了孕伏,即为1吨有多重找到了生长点

文档评论(0)

mmrs3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