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思妇原型流变一.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经中思妇原型流变一

《诗经》中思妇原型流变(一)   摘 要:《诗经》中的思妇原型积淀着人们共同的心理体验,它们反复出现于古典情爱诗歌中,其内涵所指不断增值,意蕴也不断丰富。诗人在运用它们时不断地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并加以改造,或生发,或转意,为“我”所用,加以发挥,从而造成了历史与现实、个性与共性、继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诗经》 思而望者 凭栏倚楼   思妇原型滥觞于《诗经》,《诗经》中的思妇无不拥有对爱追求的权利与自由,她们是爱情中的主角,或因思而望或因怀而望,亦或由感而望。诗云:“雄雉于飞,上下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雄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采葛》)在后来儒学盛行的汉代,思妇就被失意文人开始借用为情感的载体,进而被当作了失意君子的化身,寄托他们内心苦不堪言的情感,用妇人的相思而不得见来喻文人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士不遇之悲”与相思之阻异质同构。女子的外貌与情感因为君子个人独特的政治、道德、审美标准联系在一起而成为诗人表现的对象,当诗人以思妇自居时,主要强调的是自己的品德美好和青春易逝。   一、从“思而望者”到“凭栏倚楼”的置换   《诗经》中的思妇大都通过“望”来排遣内心的忧思之情。她们那种深远缠绵的相思情感渗透在“望”这一行为之中,她们望中却又“无望”,陷入深深忧思之中,对后世文人诗中的思妇形象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思妇因思而望,由此感伤离别。于是,《诗经》中“思而望者”便成为相思怀人的原型意象之一,在后世文人诗歌中源远流长,不胜枚举: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魏?曹植《七哀诗》)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梁?徐陵《关山月》)   闺中少妇不识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唐?李白《菩萨蛮》)   苏溪亭上草堤堤,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唐?戴叔伦《苏溪亭》)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唐?杜牧《南陵水道》)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宋?晏殊《蝶恋花》)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宋?范仲淹《苏暮遮》)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正是张先所谓的“伤高怀远时,无物似情浓”[1](《一丛花令》)。《诗经》时代的女子在其怀人时,情不自禁地即兴眺望,她们尚未受空间地点的限制,还拥有一些人生自由,这是我们可以从《诗经》中的那些思妇诗里得到的信息。而自从后世有了楼阁栏杆之后,古代妇女就不可以随便走动,被围于闺阁之中,其行动范围受限于深闺亭阁,于是楼阁栏干之处便是她们留下无限美好回忆之处,同时也成为了她们期待爱人归来的固定地点。这样,“思而望者”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凭栏倚楼”所替代,同时笼罩上了一层朦胧而凄美的色彩。   二、“凭栏倚楼”与“时空意识”   中国古人善于借助于客观世界中的事象来关注时间,感受生命,“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2]。 “有已往者焉,流之源也,而谓之曰过去,不知其未尝去也。有将来者焉,流之归也,而谓之曰未来,不知其必来也。其当前而谓之现在者,为之名曰刹那,谓如断一丝之顷。不知通已往将来之在念中者,皆其现在,而非仅刹那也”[3]。孔子也有对时间的一种深刻体验,发出“逝者如斯夫”之叹。正是由于时间的这种不可逆转的一维性特质,与过去、现在、将来这三者之间的间断性联系,而成为了古人生命认识的无知根源之一。正是由于时间的流转让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时不我待的悲悯。寒暑交替、四季有别的变化让人顿觉青春易逝的恐慌,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在“凭栏倚楼”这一思妇原型身上得到艺术化的凝结。思妇看到暮春之景,产生了怨别之情、美好春光即逝,游子未归,红颜将老的惆怅由此而生,这正是无形之情因之可见,无情之景由之可想。从“凭栏倚楼”的思妇可见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一种感伤与无奈,这是诗人主体对于生命与时间的一种感叹,他们将个人的孤独融于其中。思妇对于青春易逝、美好容颜易老的无限悲哀忧愁之中寓含着诗人对前途、命运所感到的迷茫以及对于生命意志的执著。   诗人在相思闺怨诗中借用《诗》中“思而望者”原型来表现时空意识时,一般采用的是定点透视的空间排序,以抒情女主人公望远(倚楼,凭栏,当窗)所见为透视点。这样就由望远之人与望中之景相组合,由人而物,由物而人,由人而情,由室内到室外,由室外到人心(思别恨),这样就使得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感伤形诸于每个空间方位。诗人凭借时间的穿插,连缀空间的组合,再将人物置于其中,这样即可传情达意。从哲学上讲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