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中昔日晋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灾中昔日晋商

大灾中昔日晋商   商人趋利,但在大灾面前,商人不再唯利是图      汶川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从普通百姓到企业家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中国商人一向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在大灾面前,商人不再唯利是图。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把帮助黎民苍生放在第一位,尽自己所能为救灾捐资出力。晋商在屡次赈灾中都起到了先锋作用。      乔致庸设粥棚广济灾民   山西是一个多灾的地方,在明清两代,平均八年就有一次大旱。在明代276年历史中,有大旱44次,平均六年一次。而且,在大旱之年往往有虫灾。山西也多次发生地震。据记载,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到道光二十年 (1840年)的473年间,共发生地震104次,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8次,还有超过7级,甚至8级的地震。在当时的条件下,政府的财力和组织能力都远远不够。每次灾害来临,都会有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忍饥受饿,甚至大量死亡。这时,出面赈灾的往往是商人。   同治七年(1868年),一场百年罕见的旱灾席卷北方大地。山西、陕西的灾民死亡无数。乔致庸决定,家里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幼生活一律从俭,不许做新衣服,更不许吃山珍海味。乔家不仅给乔家堡的所有村民发放口粮,使他们足以维持温饱。而且,还在街上广设粥棚。他要求所熬的粥要达到“插上筷子不倒,解开布包不散”的标准。灾民蜂拥而至,每天有数万之众。   开始只有两口大锅熬粥,后来增加到二十口,最后增加到一百口。这种救灾行动持续了四个月,但灾民越来越多,竟有十万之众。乔家有人认为,灾民太多,凭乔家的能力救不过来。乔致庸却说:“就是救不了天下所有灾民,也要救济逃难到乔家堡的灾民。”他甚至让家人不在家中开伙,而是和灾民一起领粥。在乔致庸的感召和游说之下,其他富人也纷纷开设粥棚,才解了灾民之困。当山西巡抚来到乔家堡,看到村外的几百口大锅时,感动不已,代表天下灾民,向乔家堡磕了几个响头。乔致庸的义举,使无数灾民获得了生机。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生动再现了这一感人场面。      自身受损   以救苍生百姓为主   光绪三年(1877年)是中国灾害史上非常严重的一年。这一年,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北部省份遭遇三百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颗粒无收。据当时驻在天津的万国救济委员会估计,因饥饿、疾病或暴力而死亡的人口在900万~1300万人之间。其中,山西受灾最严重,全省有三分之一的人死亡。清政府既没有丰富的物资储备,又缺乏组织协调能力,救灾工作特别不得力。面对严重的灾难,山西商人也深受损失,但他们以救苍生百姓为重,主动行动起来,投入到救灾中。   首先是捐钱捐物。在灾害发生后短短几个月内,晋商共捐银12万两,乔家还开仓赈灾。当时,山西巡抚曾国荃亲笔题写“福重琅环”巨幅匾额相赠。常家捐出了万两白银。蔚字五联号的东家侯萌昌捐1万两白银。元封玖号的东家孙淑伦先捐银1.6万两,后又捐米数千担。其他晋商无论大小,都有捐赠。   晋商不仅捐款捐物,还组织各种救灾工作,承担了捐款的募集、汇兑和发放,协助政府进行救灾工作。蔚丰厚掌柜范凝晋受平遥县县令之托,办理各项救灾事务,主持捐赈局的工作。他是当地人,在当地士绅中享有相当高的声誉。他号召当地士绅捐钱捐物,并亲自分发给当地最困难的人。他连续工作了几个月,很少休息,获得乡邻们的尊重。此外,日升昌的掌柜张光邦也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动员亲朋好友捐助。协同庆票号的大掌柜刘庆和平日就十分热衷于公益事业,修桥补路、开放书院。这时,他又出面号召士绅捐钱、捐谷。这些人都受到当地人民称赞。   晋商在各地分号的掌柜也与家乡同仁共同救灾。蔚丰厚票号金陵分号掌柜范家俊受托负责募捐之事。他四处游说,在很短的时间内募集到10万两白银。在四川分号任职的温佩琛,尽管当时四川财政困难,他还是先拿出10万两银子汇往山西,之后又在四川士绅筹集白银几十万两。可以说,晋商在外地的分号成为当地的募捐中心,并充当了这次救灾的义工。      慈爱之心   帮灾民渡过难关   更令人感动的是常家。大灾使这个外贸世家遭到沉重打击。大灾之年,人畜大量死亡,他们无法组织起庞大的运输队伍,运往俄罗斯的茶叶仅为正常年份的4%,还要承担违约赔偿。这时,常家已是近八百口人的大家庭,维持这么多人的生活也非易事。当时,常家不仅捐出白银3万两,而且还想用更有效的方法帮助乡亲。他们知道,乡亲们平常还是可以过小康日子的,在这样的灾年,难以放下面子去粥棚领取施舍。因此,他们决定盖一个戏楼,任何人只要每天搬一次砖,就免费给他们提供两顿饭。大灾持续了三年,这个戏楼也盖了三年。戏楼如今还在常家庄园中,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三万两银子在当年就可以盖一个相当大的院子。盖这个戏楼是没有收益的,常家也失去了往日经商的精明细算,从经济的角度看,这个戏楼是失败的。但它体现出的常家的仁爱之心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我每次去看这个戏楼,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