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史中的的名变迁
地名史讲座 被忽略的身边文化 一、地名学概念 是近代以来出现的交叉学科,与地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研究地名的由来、地名的词语构成、演变、分布规律、功能以及地名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 二、地名学的研究内容 ①语言方面。地名由语词构成,从词汇学、词源学、语法学、语音学、语义学、文字学的角度,对地名进行语词分析,研究地名的语源、语音、含义、字形及其演变 ,有助于地名的正名、正字和正音工作。依据保留在地名中的古语成分,可以推论古语特征。对地名中方言词汇的研究 ,可以帮助确定方言的分布界限和词义。语言的民族性使地名研究为探索民族分布、迁徙、心理、习俗、信仰等提供资料。在科学的语言分析基础上,做好不同国家和民族地名的译写规范化工作。 ②地理方面。地名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地名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指明它的类型,而且还常常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对古地名的位置进行考证,以及利用地名推测当地在历史时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对研究区域开发历史和地理演变(如海岸、河道、湖泊、植被、经济等),都是地名学研究在地理方面的课题。在研究聚落起源方面,地名资料更有价值。对地方性地名通名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当地的特殊地理景观。 ③历史方面。地名是时代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能保留较多的历史信息。通过研究地名可以说明许多历史问题,对研究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都有帮助。 四、地名学源流 1、我国传统地名学源远流长,主要涉及地名渊源、地名通名、地名命名更名规律、地名定位、地名用字、地名读音等领域。其中以解释地名渊源为主流。 2、我国的地名学发展大致经历了个体地名研究、群体地名研究和地名整体研究三个阶段。 3、早期地名的来历 我国早期地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诗经中地名的来历多与草莱初辟的自然环境有关。 (1)表山与地形起伏的地名 1.原,周人所说的“原”包括黄土塬和河流冲积阶地,《大雅·公刘》“于胥斯原”、“复降在原”的“原”即指今陕西旬邑县一带的黄土塬,是周的先祖公刘迁都之处。2.山,《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台,北山有莱”; 3.阜,指大的土山。《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小雅·吉日》:“升陂大阜”。 4.陵,指大的阜。《小雅·天保》:“如冈如陵”。 5.巘,《大雅·公刘》:“陟则在巘”,朱熹注:“巘,山顶也。” 6.冈,指小山。《小雅·正月》:“谓山盖卑,戈同为陵”。 7.丘,指隆起的地形。《陈风·宛丘》:“子之汤兮,宛丘之上”; (2)表水的地名 1.浒或干.指河边。《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大雅·江汉》:“江汉之浒”;《魏风·伐檀》:“坎坎优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2.洲.《丙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朱熹注:“河,北方河水之通名;洲,水中可居之地也。” 3.沼,指小水池。《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址。” 7.水,《卫风·竹竿》:“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大雅·文王有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 4.泽.指聚水的洼地。《陈风·泽陂》:“彼泽之陂。” 5.涧,指山间溪流。《召南·采藏》:“于以采赖,南涧之滨。” 6.汜,指河流的支流。《召南·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 (3)人文地名 人文地名的产生与人类文明进程是密切联系的。 郡县制度的产生,是人文地名诞生的划时代事件。 出现的地名中即有郡、县,之后又有府、郡省、京师等行政地名。 《汉书·地理志》是我国地名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地名学研究内容的著作,它对60处地名渊源的解释成为后世地名学的典范。 例:京师的解释 《公羊传》桓公九年(前703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 意思是说,被周天子选为都城的地方必须以“众多”、“弘大”之类的词语来形容才行,也表示首都规模的恢廓广大和人口众多,所以才叫“京师”。这就开了地名渊源解释的先河。 五、地名演变的基本规律及影响因素 (1)地名由单名向双名、多名过渡。双名、多名地名在殷商甲骨文中十分稀见,在春秋时期《诗经》中已出现了不少,到战国时期《禹贡》里能与单名地名平分秋色 。 如单名中如宛、殷、郢、蓟等;双名中如淄博、马陵、邯郸等。 今天中单名地名仍然存在:通县(北京)、吴县(江苏)、成县(甘肃) 等 (2)影响地名变化的几种因素 地名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变动性的特点。影响因素有 A、改朝换代。如王莽篡汉后,即对全国所有县名进行改动。 B、行政区划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地名的改变。如乡升县、厅改州等。新疆 C、经济变化。如旧时桂林的盐街,今时的文化步行街。 D、社会心理变化。一些较俗的地名,随着时代的变革,需要加以调整、改变。如北京的羊尾胡同——扬威胡同。嘴巴胡同——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