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产动物寄生虫病ppt课件
口 食道 肛 门 中肠 直肠 只有纵肌 消化系统 卵生 卵胎生 或胎生 内部构造 毛细线虫病 Capillariaosis 虫体细小如线 ,无色 食道由26-36个单行排列的食道细胞组成 幼虫不钻出卵壳 含幼虫的卵被鱼吞食后寄生于肠道再发育成为成虫 头部可钻入肠壁粘膜层 卵盖 流行情况 感染青鱼、草鱼、鲢、鳙、鲮及黄鳝 ; 危害夏花草鱼种 ,与九江头槽绦虫并发,导致草鱼种大批死亡 ; 夏花草鱼感染5-8条成虫即消瘦、体黑,感染30-50条虫时,鱼体极度消瘦,离群分散于池边,不久死亡; 7-10cm草鱼种感染20-30条虫无明显症状。 嗜子宫线虫病 Philometraiosis 嗜子宫线虫Philometra spp.,又名红线虫 鲤嗜子宫线虫,雌虫在鳞囊内,雄虫在腹腔、鳔 鲫嗜子宫线虫,雌虫在尾鳍 滕本嗜子宫线虫,雌虫于背鳍、臀鳍、尾鳍;雄虫在腹腔、鳔 鰤拟嗜子宫线虫,寄生于鰤皮下组织 流行情况 胎生 ;中间寄主镖水蚤 雄虫钻入体腔内发育。雌虫移行到鳞囊 产卵亲鱼不能成熟产卵,甚至死亡 成鱼移行到体表后,降低鱼的商品价值 长江流域六月份之后,雌虫完在繁殖后消失 鳗居线虫病 Anguillicolaosis 球状鳗居线虫Anguillicola globiceps 粗厚鳗居线虫A. crassa 成虫(鳗鳔内寄生) →卵(1期幼虫) →2期幼虫(水中存活7d) →3期幼虫(剑水蚤) →4期幼虫 (穿过肠壁,附于鳔表,1天可进入鳔腔) 胃瘤线虫 鱼蛭病 Piscicolaiosis 尺蠖鱼蛭 Piscicola geometrica 2-5cm,32个环节 前吸盘3节,背面有两对黑色眼点 后吸盘7节 体色为保护色,雌雄同体 吸附于鱼体表、鳃及口腔 主要危害鲤、鲫底层鱼类 颈蛭病 Trachelobdellaiosis 中华气囊蛭 Trachelobdella sinensis 中华湖蛭 Limnotrachelobdella sinensis 寄生于鲤、鲫鳃盖内表面 鱼体越大感染率越高 搏动囊 具一对头器 无眼点,肠分两支 后固着器上边缘小钩为8对 胎生。有三代同体现象,故名三代虫 诊断方法 由于寄生部位特殊,常常漏诊或误诊 肉眼观察心脏、动脉球内有无成虫 鳃、肾等组压成薄片,看是否有虫卵 了解水体中是否有中间害主大量存在 防治方法 彻底清塘,杀灭中间寄主 养殖过程中,诱捕螺类 轮养法 提高溶氧或稀疏分养能减轻病情 流行季节,遍洒晶体敌百虫可杀死尾蚴 每天每万尾鱼,12-20g晶体敌百虫拌1.5kg糠,连用5天 侧殖吸虫病 Asymphylodorasis 日本侧殖吸虫 Asymphylodora japonica 东方侧殖吸虫 Oricentotrema spp. 成虫寄生于鱼类肠道。 尾蚴的形态与成虫相似,属无尾型。 尾蚴在螺体内发育成囊蚴,鲤、青鱼等摄食含囊蚴的螺后感染。 尾蚴从螺体内移行至触角,被鱼苗吞食后直接发育成为成虫。 流行情况 寄主广泛。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鲂等都有日本侧殖吸虫寄生 。 主要危害鱼苗。黄陂有因侧殖吸虫感染导致大量鱼苗死亡的病例。 寄生于鱤肾一种侧殖吸虫,危害不大。 全国各地有发现,长江中下游分布较广。 双穴吸虫病 Diplostomulumiasis 双穴吸虫 Diplostomulum spp. 又名复口吸虫 双穴吸虫病又名白内瘴病、复口吸虫病 我国危害大的种类有:湖北双穴吸虫、倪氏双穴吸虫、山西双穴吸虫 双穴吸虫生活史 卵→毛蚴→胞蚴(萝卜螺)→尾蚴→囊蚴(定居于鱼的眼球)→成虫(欧鸟) 尾蚴移行到达眼球,经一个月左右发育成囊蚴;虹鳟体内需2-3个月 湖北尾蚴钻入后进入附近血管→心脏→视血管→眼球(循环系统途径) 倪氏尾蚴和山西尾蚴钻入鱼体后穿过肌层→脊髓→视神经→眼球(神经系统途径) 双穴吸虫尾蚴的结构 双穴吸虫囊蚴的结构 0.4-0.5 mm 流行情况 是一种世界性鱼病,危害多种淡水鱼。 5-8月是尾蚴感染鱼体的高峰期,可造成大批苗种死亡。 “白内瘴”症,全年都可观察到 。 全国都有发生。主要流行于华中地区。 是我国鲢、鳙、团头鲂苗种的危害较为严重的疾病,湖区发病率高,死亡率达60%以上。 主要症状 急性感染 运动失控:鱼由急剧不安转为游动缓慢,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后鱼即死亡。 头部充血和弯体,几天后鱼死亡。 慢性感染 囊蚴在眼球内积累(数十个至一百多个)→水晶体混浊。病鱼体色较深,瘦弱。严重时水晶体脱落,瞎眼。一般不引起死亡 。 预防方法 彻底清塘或通过诱捕杀灭中间宿主螺; 药物清塘以杀灭虫卵; 驱逐水鸟,减少虫卵,降低感染率; 流行季节用0.5mg/L晶体敌百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