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06第六隧道衬砌结构计算
按断面形状分类 (1)圆形或椭圆形。 (2)直墙拱顶形。 (3)曲墙拱顶形。 (4)据洞室底板情况可分为平底式和仰拱式。 (5)其他形状,如短形、方形,虽转角处应力集中较大下仍被采用。 6.7 隧道门洞的简介 §6.6.1概述 复合衬砌是用锚喷支护作初期支护,浇筑混凝土做二次衬砌的一种组合衬砌(二层间有或无防水层)。 复合衬砌是以新奥法为基础进行设计和施工的一种新型支护结构,近几年在国内外的地下工程中得到了普通的采用。 研究和实践表明:复合衬砌理论先进、技术合理,能充分发挥围岩自承能力,提高衬砌承载力,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造价。 在新奥法施工中,复合式衬砌的施工步骤一般为:断面开挖好以后及时喷混凝土,锚杆或钢拱支架的一种或几种作为初次支护对围岩进行加固,防止有害松动,维护围岩稳定,待初次支护的变形基本稳定后,再浇筑二次衬砌。显然,按这样程序建造的复合衬砌,其主要受力结构是初次支护。 一、复合式衬砌受力变形的特点 二、新奥法技术与复合衬砌 三、复合式衬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需研究的问题 §6.6.2 复合式衬砌的设计 一、二次衬砌的主要作用 二、二次衬砌结构的设计 三、复台式衬砌防水层的设计 一、二次衬砌的主要作用 二次衬砌的作用因不同的围岩类别而异, 对于Ⅰ类稳定硬质围岩,因围岩和初期支护的变形很小,且很快趋于稳定,故二次衬砌不承受围岩压力,其主要作用是防水、利于通风和修饰面层; 对于Ⅱ类基本稳定的硬质围岩,虽然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小,二次衬砌承受不大的围岩压力,但考虑洞室运营后锚杆钢筋锈蚀、围岩松弛区逐渐压密,初期支护质量不稳定等原因,故施作二次衬砌以提高支护衬砌的安全度; 对于Ⅲ~Ⅴ类围岩,由于岩体流变、膨胀压力、地下水等作用,或由于浅埋、偏压及施工等原因,围岩变形未趋于基本稳定而提前施作:二次衬砌,此时,二次衬砌主要承受较大的后期围岩形变压力。 二、二次衬砌结构的设计 (一)基本要求 (二)二次衬砌的计算 由于复合式衬砌分层施作,应考虑时间效应,可考虑校粘弹塑性有限元法进行计算,也可运用弹塑性理论或特征曲线法近似计算复合式衬砌;也可参考我国复合式衬砌围岩压力现场量测数据和模型试验结果及国内外有关资料,对Ⅱ—Ⅴ类围岩,以30%一50%的围岩压力作为二次衬砌的外荷载,按荷载一结构模型进行计算。 需要指出,由于对二次衬砌的受力机理研究认识不够深入,加之围岩的地质条件干变万化,实施二次衬砌精确的计算是困难的,应提倡运用简便而实用的计算方法。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软弱围岩,应将上述几种方法的二次衬砌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确定一种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 (三)二次衬砌施作时间的确定 §6.6.3复合式衬砌的计算 常用的方法:考虑时间效应的粘弹塑性有限元法、特征曲线近似计算法以及荷载一结构模型计算法等。 其中采用特征曲线法计算复合式衬砌,还只限用于确定初期支护的设计参数,荷载——结构模型计算法可参阅本书前面有关章节。本节主要论述考虑时间效应的粘弹塑性有限元法计算复合式衬砌问题。 一、材料流变模型 二、复合式衬砌有限元数值分析 三、计算实例 (1)粘弹性模型。 (2)弹粘塑性模型。 (3)粘弹塑性模型。 一、材料流变模型 (一)复合式衬砌的施工特点 (二)开挖支护过程的正确模拟 (三)复合式衬砌有限元分析流程图 二、复合式衬砌有限元数值分析 三、计算实例——大瑶山隧道复合式衬砌流变有限元分析 作 者: 日 期: 2005年3~7月 谢谢 结构力学知识(P162)结 构 力 学(上册)包世华 主 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 超静定次数:如果从原结构中去掉n个约束,结构就成为静定的,则原结构即为n次超静定。 超静定次数= -W 其中.W为体系的计算自由度。 从静力分析的角度看.超静定次数等于根据平衡方程计算未知力时所缺少的方程的个数。因此 超静定次数=多余未知力的个数=未知力个数-平衡方程的个数 力法是计算超静定结构的最基本的方法。力法计算的基本思路是把超静定结构的计算问题转化为静定结构的计算问题.即利用已经熟悉的静定结构的计算方法来达到计算超静定结构的目的。 力法的主要持点是:把多余未知力的计算问题当作解超静定结构的关键问题。处于关键地位的多余未知力称为力法的基本未知量。力法这个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 由此可看出、基本体系转化为原超静定结构的条件是:基本体系沿多余未知力xl方向的位移应与原结构相同。即 下面只讨论线性变形体系的情形。根据叠加原理,因10.6(d)所示的状态应等于田10.6(5)所示状态和图10.6(c)所示状态的总和。这里的状态(6)和状态(f)分别表示基本结构在g相xI单独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