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新媒体时代舆论法则思考.docVIP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新媒体时代舆论法则思考.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新媒体时代舆论法则思考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主流媒体要发挥“稳压功能”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法则思考之一 范正伟 2012年02月27日00:00 来源:HYPERLINK /rmrb/paperindex.htm人民网-《人民日报》 HYPERLINK /GB/手机看新闻   若不是媒体的及时报道,焦三牛恐怕还在“蒙冤”。“1989年出生,2011年7月工作,2012年1月副县,牛呀!”当这名清华毕业生的正常提拔,遭遇“腐败想象”的舆论包围时,人民日报以《三问焦三牛》澄清事实真相,阻截了各种谣言的弥漫,维护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力。   由此思考一个问题,在新的舆论传播格局下,传统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应当如何定位,作为空间又在哪里?   毫无疑问,新兴媒体和自媒体的兴起,加速了信息流动,丰富了公众表达,但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表达情绪化等问题。浩如烟海的信息如果不能及时清除泡沫,结果就是鱼龙混杂、真伪难辨;众声喧哗的表达如果不经过理性沉淀,很可能变成人云亦云、三人成虎。这些年来,诸如“金庸去世”、“滴血食物传播艾滋病”等虚假新闻,类似网络炫富、炒作三俗等不良风气,不仅耗费了不菲的社会成本,也影响着一些地方的稳定和谐。   越是真伪难辨,人们越希望获得真实权威的解读;越是众声喧哗,主流媒体越有责任发出鲜明声音。一项调查表明,在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后,70%的人会再利用传统媒体验证所获信息的准确性。在此背景下,如果主流媒体只是跟在网络信息后面跑,满足于在网上找选题素材,丧失了去伪存真的专业能力,沉迷于取悦迎合的自我定位,不啻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放弃。   更重要的是,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主流媒体的作用不仅是传播信息,更有着强大的社会政治功能。这就要求主流媒体“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既要当时代变迁的风向标,又要做社会舆论的稳定器。事实上,汶川大地震中,正是主流媒体的及时公开报道,凝聚起万众一心的抗震救灾精神;“7·23”动车事故后,关于遇难人数的传言不断,正是主流媒体真实客观回应公众关切,才使得真相得以还原、谣言迅速平息。   今天,身处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舆论场,主流媒体的“稳压功能”尤为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流媒体要时刻铭记“角色意识”,提供优质信息,而不是粗鄙媚俗;传播事实真相,而不是夸张炒作;彰显主流价值,而不是割裂社会共识;倡导社会互信,而不是放大对立误解;引导社会舆论,而不是迎合偏激情绪。换言之,主流媒体只有以敏锐的新闻触觉,对处于青萍之末的舆情保持敏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可能引发误解的事件主动回应;以积极的建设性思维,通过舆论监督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才能消解网络传播中的“偏激共振”,破除焦虑情绪下的“谣言法则”,驱散心理逻辑上的“腐败猜想”,化解媒体竞争时代的“眼球情结”。   一切传播关系都反映着社会关系,主流媒体更是维系社会健康运行的重要一环。小平同志强调,“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面对纷繁复杂的改革发展环境,主流媒体要以更大的责任担当,做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压器”,疏导社会情绪的“整流器”,化解社会矛盾的“安全阀”。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如何消除“偏激共振”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法则思考之二 吴焰 2012年02月28日00:00 来源:HYPERLINK /rmrb/paperindex.htm人民网-《人民日报》 HYPERLINK /GB/手机看新闻   当“官二代”的身份标签被证为“莫须有”,药家鑫之案成为社会反思的一个痛点。无数人追问:为什么当初理性的分析无人理睬,诸如家庭背景的各种揣测却受人热捧?为什么最初自信满满的“舆论正义”,却演变为伤及无辜的“舆论乱象”?   这起事件也把新媒体时代的舆论课题放在我们面前:如何消除越来越多的“偏激共振”,实现舆论场上的“理性共鸣”?   传播学研究发现,身处舆论场的个体容易有这样的倾向:部分人较为偏激的观点,在交流互动中不断强化,甚至走向极端,变为群体极化中负面观点的集体宣泄,从而形成与“沉默的螺旋”相对应的“偏激共振”现象。   这种现象,在新媒体类聚化特征与网民年轻化倾向的共同作用下,更容易被诱发并加剧。网络环境的人以群分,跟帖留言的相互激荡,“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个性表达,往往会使“偏激共振”集聚了频率、增强了振幅,进而也放大了破坏力。   按说,“发点牢骚”并非洪水猛兽,有点“偏激”、带点“情绪”,也不必大惊小怪。不过,当“五道杠少年”只因喜欢读党报、看新闻联播就引来众多网民人肉搜索、恶搞揶讽;一些“粉丝”容不得自己的偶像受半点委屈,而向批评者集体谩骂、泼污“黑人”,这样的“偏激共振”显然逾越了道德的底线,向“网络暴力”演化。而在“年轻干部提拔必有背景、宝马撞人定是为富不仁”的标签化指向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