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容望舌另作介绍本处主要介绍目耳鼻口唇齿龈课件
原理
面部眼、耳、鼻、口、舌五官,与五脏相关联。故望五官的异常变化,可以了解脏腑的病变。
内容
望舌另作介绍,本处主要介绍目、耳、鼻、口唇、齿龈、咽喉等望诊内容。 ;
原理
目为肝之窍,心之使;目为肾精所脏,为血之宗;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与五脏皆有联系,与心、肝、肾的关系更为密切,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古人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如《灵抠·大惑论》曰:“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后世医家归纳为“五轮学说”,即瞳仁属于肾脏,为水轮;黑睛属于肝脏,为风轮;两眦属于心脏,为血轮;白晴属于肺脏,为气轮;眼睑属于脾脏,为肉轮。
;观察重点
1、目神
(1)目有神:凡视物清楚,精彩内含,神光充沛者,是目有神;目有神者,精气未虚,虽病易治。
(2)目无神:若视物昏暗,目无精彩,浮光显露者,是目无神;目无神者,精气亏虚,病重难治。
;
正常人眼睑内及两眦红润,白睛(巩膜)色白,黑睛(虹膜)褐色或棕色,角膜无色透明。其异常改变主要有:
(1)目赤肿痛:多属实热证。如白睛发红,为肺火或外感风热;两眦赤痛,为心火上炎;脸缘赤烂,为睥有湿热;全目赤肿,为肝经风热上攻。;关键词:目睛微赤
形象:目光呆滞,白睛微赤,虚胖腮红
主病:心肝虚火上炎,肝脾蕴热
病例:虹膜睫状体炎
; (3)目眦淡白:属血虚、失血,是血少不能上荣于目所致。
(4)目胞色黑晦暗,多属肾虚;目眶周围色黑,常见于肾虚水泛,或寒湿下注。
(5)黑睛灰白混浊:为目生翳,多因邪毒侵袭,或肝胆实火上攻,或湿热熏蒸,或阴虚火炎等,使黑睛受伤而成。眼外伤及全身疾病、小儿疳积等亦可见目生翳;
(1)目胞浮肿:多为水肿的表现。因目胞属脾,脾恶湿,且该处组织疏松,故水肿可先见于目胞。但健康人低枕睡眠后一时性胞睑微肿不属病态。;(2)眼窝凹陷:多见于吐泻伤津或气血虚衰的病人。若久病重病眼窝深陷,甚则视不见人,则为阴阳竭绝之候.属病危。;(3)眼球突出:兼喘咳气短者,属肺帐,因痰浊阻肺,肺气不宣,呼吸不利所致。若兼颈前肿块,急躁易怒者,为瘿气,因肝郁化火,痰气壅结所致。;(4)胞睑红肿:若睑缘肿起结节如麦粒,红肿不甚者,名为针眼;胞睑漫肿.红肿较重者,名为眼丹。二者皆为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于目所致。
;
正常人瞳孔圆形,两侧等大,直径约为3—4mm,对光反应灵敏,眼球运动随意灵活。其异常改变主要有:
(1)瞳孔缩小:可见于川乌、草乌、毒蕈,有机磷农药中毒,以及某些可致瞳孔缩小的西药;眼部疾病见之,主要为瞳神紧小。
(2)瞳孔散大:可见于绿风内障、青风内障等五风内障等病人,亦可见与杏仁中毒以及某些可致瞳孔散大的西药等。危急症病人两侧瞳孔完全散大则是临床死亡的重要体征。如一侧瞳孔逐渐散大,可见于温热病热极生风证、中风、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等病人。
;(3)目睛凝视:又称目睛微定。指病人两眼固定,不能转动。固定前视者,称瞪目直视;固定上视者,称戴目反折;固定侧视者,称横目斜视。多属肝风内动之征,常有神昏、抽搐等表现,属病重;或见于脏腑精气耗竭,或痰热内闭证;瞪目直视还见于瘿气。
(4)昏睡露睛:指病人昏昏欲睡,睡后胞睑未闭而睛珠外露。多属脾胃虚衰,或吐泻伤津,以小儿多见,因清阳不升,或津液大伤,神情衰惫,胞睑启闭失司所致。某些厥病类病人亦常有昏睡露睛,是神明失主之故,病情危重。
(5)胞睑下垂:又称废睑。指胞睑无力张开而上睑下垂。其中双侧下垂者,多为先天不足,脾肾亏虚;单睑下垂者,多因脾气虚衰或外伤所致。 ;;观察重点
1、耳之色泽
正常人耳廓色泽红润,是气血充足的表现。耳轮淡白,多属气血亏虚;耳轮红肿,多为肝胆是热和热毒上攻;耳轮青黑,多见于阴寒内盛或有剧痛的病人;耳轮干枯焦黑,多属肾精亏虚,精不上荣,为病重,可见于温病晚期耗伤肾阴及下消等病人;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为麻疹的先兆。
2、耳之形态
正常人耳廓厚大,是肾气充足的表现。耳轮瘦小而薄,是先天亏损,肾气不足;耳廓肿大,是邪气充盛之象;耳轮干枯萎缩,多为肾精耗竭,书病危;耳轮皮肤甲错,可见于血瘀日久的病人。
3、耳内病变
耳内流脓水,称为脓耳,多为肝胆湿热,蕴结日久所致;脓耳后期转虚,则多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耳道之内赘生小肉团,称为耳痔,因湿热痰火上逆,气血淤滞耳道而成。耳道局部红肿热痛,为耳疖,多为邪热博结耳窍所致。;关键词:山根青黄,耳前生瘤
形象:面色不华,色浊而沉。面颊青黄,印堂山根发青,下颏晦暗,耳前生瘤,耳轮发红
主病:惊风;瘀血;寒证;痛证;肾虚;水饮
病例:咳喘。肝旺乘脾侮肺,水饮痰浊阻于喉间(支气管肺炎、喉炎,先天性脑脊膨出术后,先天性耳聋失语)
;原理
鼻居面部中央,为肺之窍;鼻称明堂,为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