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斗小民生命意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升斗小民生命意义

升斗小民的生命意义 升斗小民的生命意义 ——写在83岁父亲病危之际 假如没有殷勤的儿孙孝顺,没有发达的现代医术,没有便捷的新农合医保制度,我83岁的父亲可能已孤卧九泉且墓有宿草了…… ——题记 从1996年起至2012年的16年间,除去我坐牢不能到场的4年,全家老少三代共十八口人一直在父母的家中过年。 2002年春夏之际,因叔叔去世,全家老少三代减为十七口人;2007年冰灾之时,因姐夫去世,全家老少三代减为十六口人;2009年春节,因外甥媳妇的加入,全家老少三代复增为十七口人。 而2012年1月26日,因83岁的老父发病且命悬一线,全家老少三代十七口人差一点又减为十六口人。 一、我的家 1、我家住在漆河镇曙光村三房堉组,是一个五世为农、三代同堂的耕读之家。 (图1:我的家(父母与六弟的家)。左为中门,右为庭院。) 全家老少三代共十八口人,由六个小家组成。他们是: 父、母,小弟,叔叔四人为一家(叔父2002年5月去世); 我、妻、儿三人为一家; 大弟、大弟媳二人为一家; 五弟、五弟媳、侄子三人为一家; 姐姐、姐夫、外甥三人为一家(姐夫2007年12月去世); 妹妹、妹夫、外甥女三人为一家。 2、尽管我和姐姐、妹妹以及弟弟们先后有了各自的小家,但说到“我的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并指向坐落于漆河镇曙光村三房堉组的父母所居住的二层农家小院。 二、我的父母 1、我的父亲胡静伯,1929年7月8日出生,世居漆河镇曙光村胡家嘴,1981年分田到户时,迁居隔邻的三房堉组。14岁打短工做脚夫,每天替人挑稻谷一担,到漆河街上碾成大米后送回东家,得报酬二升米,凭此养活祖父母、一个叔叔及三个姑姑。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1952年土改。 (图2:我的父母与他们的孙子。左一为我的儿子,右一为五弟的儿子) 2、土改后,父亲分得“大夫第”带吊脚楼的木瓦房三间,吊脚楼下分成三个单元:一处做厕所,一处做猪楼,一处做单身叔叔的住房兼灶房。叔叔的厕所、猪楼则与父亲共用。同时分得坐落于“小坪上”名叫“落斗坵”、“大坪上”名叫“书房田”的农田两块,坐落于“毛家堉”的坡地五升,开始其辛劳一生的农耕生活。 年轻时的父亲,身体健硕,性格内向,与人为善,胆小怕事。但受同族的地主出生的伯父的影响,爱上并学会了锣钹家什(民间打击乐),成为远近闻名的“插二钹”手。此一爱好终身不弃,即使鼓匠、头钹、勾锣等老伙计相继去世,每逢有吹鼓班来村或是闲暇独坐时,父亲总要“插一钹”,或是两膝当鼓、两指当(鼓)钎,密雨细点般敲击一阵,自得其乐。 3、1953年9月27日,24岁的父亲,用一顶简陋的花轿,娶回我18岁的母亲游桂芳。从此,父亲的苦难与快乐,有了一个与之厮守近60余年的女人相与承担、分享。 1954年冬,新婚不到三个月的父亲,告别祖父母、妻子等,奔赴西洞庭,参加西洞庭围湖造田大会战。极度的寒冷与繁重的体力劳动,使父亲罹患急性肺结核病,虽抗拒了死神的光临,但落下了慢性支气管炎与肺气肿及间歇性喘咳的顽疾。 三、沉重的“家历” 1、1955年冬,我出生不到九个月的大哥,患小儿急性脑膜炎夭折。 2、从1956年9月到1971年7月,我们六姐弟妹相继出生。从1962年9月到1991年7月,父母瘦弱的肩膀,支撑起我们六姐弟妹先后背负的书包29年;从1975年9月起到2012年1月25日的整整37年间,父母茹血的胸膛,除了正常父母对儿女的牵挂之外,又多了一份对儿女的期盼与失望、屈辱与辛酸…… 3、1975年9月,居住了近四百年的祖居“大夫第”,在人民公社园田化运动中被撤毁,我家赖以蔽身的三间木瓦房加吊脚楼亦顷刻化为灰烬。父母、我们六姐弟妹,加上单身的瘸腿叔父共九人,被安排、照顾,搬进三房堉生产队三间半队棚屋,成为上无片瓦的赤贫人家。 4、1977年12月,在父母、叔叔的带领下,在姐姐、我、大弟、五弟、六弟、小妹的参与下,一栋四缝三间、外加两个钥匙头的土坯砖瓦平房拔地而起,使父亲成为继曾祖胡成事公失去家产一百余年后的第一个拥有自家房产的“大夫第”后人。 5、1978年3月,我走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大门,开始四年大学生活,使我成为“大夫第”继高祖胡克文公后近三百年来的第一个近似“举人”(大专、中专除外)。 6、1981年11月,“失去”23年之久的“小坪上”“落斗坵”、“大坪上”“书房田”及“毛家堉”五升坡地,重新成为父亲名下的家庭联产承包田地,开始其辛劳一生的农耕生活。 7、1987年,五弟走入衡阳卫校的大门;1988年,大弟走入湘潭纺织中专的大门。最大的姐姐高中毕业于桃四中,最小的妹妹高中毕业于常德六0一矿子弟学校。六弟则因患小儿脑膜炎,九岁发蒙读书,连读五个一年级而于15岁时辍学。 8、1982年1月,我因资产阶级自由化,受到湖南师范学院开除团籍、留校察看的处分。1982年2月,分配至桃源教师进修学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