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哲学史(先部分)
第一编:先秦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第一节 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一、随着商周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自然界变化发展和人类社会政权交替、祸福转化等现象。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人们是有不同的看法的。
1.纣王:“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否认变化。
2.周公旦:“天命靡常”——承认变化。
二、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分析和解释中,逐步萌发了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但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最初是在宗教神学的体系下萌芽发生的。
现存《周易》中的《易经》部分,原是周人问吉凶的卜筮之书,但其中包括着某些原始而可贵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萌芽。
(一)《易经》中关于“对立”和“物极必反”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1、对立面及其变化的思想反映在六十四卦的演变产生。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最终归结为阴阳两种势力的消长。这是最原始的关于对立面及其变化的思想
《易经》关于阴阳的观念很可能是从观察天象地理的变化或人类男女两性,禽兽雌雄的不同中概括出来的,但并没有把阴阳作为某种具体事物的两种对立性质,而是把阴阳当作一切具体事物共同的、最基本的两种对立性质提出来,并用抽象的符号表示。这由《易经》作为占筮之用宗教神学体系决定的。不可混同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易经》中关于“对立”的思想,反映在某些卦象相反的卦的吉凶对立。
泰卦与否卦;剥卦与复卦。
3、《易经》在一些卦中包含有一些由低到高的变化发展思想。乾卦、渐卦。
4、《易经》在描述由低至高的变化发展情况中,也表露了一些转化的思想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易经》把事物的“对立”和“转化”抽象化,神秘化,认为人们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无法认识和驾驭的,只能乞求于神的启示,然后再来决定人们的行动;这些朴素辩证法思想因素带有严重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
(二)一些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表露出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因素
1、晏婴对齐景公论“和”、“同”。
2、晋国的史官史墨,提出“物生有两”、“各有妃耦”——事物不是固定不变,对立双方地位可以发生转化等思想。
第二节 朴素自然观的萌芽
一、朴素自然观的产生
(一)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二)天,上帝,鬼神观念的动摇。
二、五行的观念——世界由五种元素构成的朴素唯物主义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三、阴阳说
周人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物的繁茂和凋衰。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
阴阳五行观念的产生,是和当时生产实践和积累的自然知识相适应的,不是建立在正确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倒像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
四、范蠡
(一)初步认识到人和自然的一些关系。对天道做了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解释,
自然现象的变化是有“恒制”,有经常不变的法则。
(二)对人和自然的关系做了三点说明
1、“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事物的产生需要条件,在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的时候,不能盲动,否则“强索者不祥”。
2、人的主观努力和自然客观条件是互相为因的,必须互相配合好。“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
3、客观条件是变化的,成熟与不成熟可以转化,具备与不具备可以相互转化,必须及时抓住时机——“得时无怠时不再来。”“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 不然,“天予不取反为之灾赢缩转化后将悔之”。
但范蠡的观点基本上是循环论
孔子
第一节 天命论
一.相关思想背景
殷周的贵族把“天”人格化、神圣化,把它打扮成一个操纵人间万物命运的活灵活现的主宰,自己则是受命于天,是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春秋时期,有意志的人格神的天的观念开始动摇,但仍旧是具有强大力量的宗教迷信思想。
二、孔子天命思想的两重性
(一)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丢掉了。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
“天生德于予桓魉其如予何!”《述而》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吾谁欺欺天乎?”《子罕》
“天丧予天丧予!”《先进》
(二)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必然性。
企图用不可认识的必然性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留有天命论的尾巴,甚至把天命论引向一种神秘主义的命定论,宣扬命运之天决定人间的贵贱。
“富贵在天”、“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
三、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
1.孔子宣扬天命论,不限制他本人挽救奴隶制灭亡的主观努力。
2.没有对天命的权威加以限制的意图。
3.没有将天命和人力划出不同的势力范围的思想。主观努力正是天给予他的使命,对人力的作用予以一定的地位。
他自述自己是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才使自己的行为逐渐符合天命——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欲不逾距。
四、对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