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学 总课程.ppt

  1.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 录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以单个心肌细胞为例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极化阶段 心电图波形形成的三条基本法则 1.探查电极面向除极方向,出现向上的正波。 2.探查电极背对除极方向,出现向下的负波。 3.探查电极置于细胞中部,出现双向波。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二)心电向量基本概念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和命名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和命名 *P波:心房肌除极波,代表心房除极的时间、电压变化。 *P-R(P-Q)段(P-R segment) 1. PR段: 心房复极,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 2. 测量:P波终点到QRS波群起点间的时距。 *P-R间期(P-R interval) P-R间期: 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房室传导总时间) *QRS波群(QRS complex) *QRS波群:心室除极波,代表心室除极的时间、电压变化。 S-T段(S-T segment) ST段:自QRS波群终点(J点)到T波的起点间的时距。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T波(T wave) *T波: 心室复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的时间、电压变化。 Q-T间期(Q-T interval) QT间期: 为心室除极与心室复极的总时间。代表心室肌电收缩的全过程。 QRS波群的命名 命名: 第一个正向波称为R波,R波之前的负向波称为Q波,R波之后第一个负向波称为S波, 第二个正向波称为R’波,R波之后第二个负向波称为S’ 波,……。 三、心电图的导联体系 导联(lead)的定义: 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相连,这种记录心电图的连接方法称为心电图导联。 常用12导联体系    在长期临床心电图实践中,形成了一个由Einthoven创设广泛使用的国际通用导联 体系(lead system),称为常规12导联体系。(6个肢体导联、6个胸导联)   1.标准导联(双极肢导联) Ⅰ、Ⅱ、Ⅲ。  2.加压单极肢导联 avR、avL、avF。  3.胸导联 V1、V2、V3、V4、V5、V6。 标准导联 Ⅰ导联: 左上肢接正极,右上肢接负极; Ⅱ导联: 左下肢接正极,右上肢接负极; Ⅲ导联: 左下肢接正极,左上肢接负极。 中心电端(central terminal)    定义: 将肢体导联三个电极(右手、左手、 左脚)各串一 5 k? 电阻 , 然后将三者并联起来,构成 “无干电极” 或称中心电端。 加压单极肢导联 aVR导联:右上肢接正极 ,左上肢、左下肢接负极。 aVL导联:左上肢接正极 , 右上肢、左下肢接负极。 aVF导联:左下肢接正极 , 右上肢、左上肢接负极。 胸导联 连接方法: 负极与中心电端相连,正极放在心前区不同的位置,即胸导联。 * 胸导联V1~6的安放位置 导联 探查电极放置位置 V1 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V2 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V3 V2 至 V4 两点连线 的中点 V4 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 间相交处 V5 左腋前线 V4 水平处 V6 左腋中线 V4 水平处 附加导联 1.V7、V8、V9导联: 将探查电极分别移至 左腋后线、 左肩胛线、左脊旁线与V4同一水平处。 2.右胸导联(V3R~5R) : 将探查电极置于右 胸壁,相当于V3~5相对应的部位。 第一节 心电图基本知识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1、心电图概念(重点) 2、极化阶段、除极、复极的概念 3、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和命名 二.心电图的导联体系 1.定义; 2.常用导联 (难点): 第二节 正常心电图 一、心电图的测量方法 (一)振幅的测量 1.向上的波自水平 线的上缘到波的顶 端的垂直距离; 负向波自水平线的 下缘到波的底端的 垂直距离。 2.P波振幅测量的 参考水平以P波起 始前的水平线为准。 测量QRS波群、J 点、ST段、T波, 采用QRS起始部水 平线为参考水平。 (一)振幅的测量 1.ST段移位 测量点:J点后的0.04s、0.06s、0.08s。 抬高:ST段上缘距基线上缘的垂直距离。 压低:ST段下缘距基线下缘

文档评论(0)

187****50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