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旅游地质介绍.ppt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武汉东湖旅游地质介绍

武汉东湖 —中国最大的城中湖 旅游地质介绍 东湖风景区 面积:30平方公里 深度:最大深度4.66米;平均深度:2.48米 容积:1.24亿立方米 武汉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汉城区的二环与三环之间,景区面积81.66平方公里,其中湖面面积33平方公里,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还是毛泽东同志在解放后除中南海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东湖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每年接待中外游客200万人次,1999年被国家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0年成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 东湖主要游览点为寓言园,音乐喷泉,行吟阁,长天楼,九女墩,湖光阁,磨山景区,听涛景区,落雁景区,吹笛景区,武汉植物园,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艺术馆等。周边的著名大学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这些学校风景优美。著名的寺庙有古卓刀泉寺。 东湖地质概况 东湖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东北, 形若一斜放的等腰三角形, 面积在水位20.5米时为27.899平方公里, 平均水深2.21米, 流域面积187平方公里。东湖是长江中下游的一个中型浅水湖泊。 湖之南, 两列东西向残丘(以喻家山最高,151.84米), 互相平行, 断续相连。这两列残丘皆为泥盆系石英砂岩所组成的向斜山, 它们之间为志留系页岩所组成的背斜谷地, 表现出构造与地形的倒置现象。南北向的老构造断裂使洪山与珞珈山,珞珈山与南望山, 南望山与喻家山各各错开, 而使山势略向南偏折。向斜山顶面横削构造, 是古剥夷面的残留, 发育着硅一铝残积层。在残丘山麓处,红色泥砾呈裙状分布, 背斜谷中广泛发育着棕黄色砂质粘土, 分别构成第一级阶地(T1)和第二级阶地(T2)东湖湖汊茶叶港、冷水布、喻家湖或插入于老构造断裂所错开的残丘间, 或伸入于一、二级阶地之间。 东湖地质概况 湖之北, 是一宽广的冲积平原。长约15公里, 宽约3―4公里, 顺长江流向延展。平原地势自江边向湖倾斜, 海拔高程从25米逐渐下降至22米。弓形状自然堤扼锁于东湖北侧, 隔开平原。堤高2―3米, 北陡南缓。平原表层河漫滩相为砂质粘土薄层或透镜体,属河漫滩滞留相。 湖东、湖西阶地广布。东湖正好镶嵌于阶地之中。第一级阶地海拔30―35米, 比高10―15米;第三级阶地海拔40―45米, 比高20―25米。由于组成阶地的棕黄色粉砂、砂质粘土易遭散流侵蚀,形成许多浅凹地,使阶地面呈现出波状起伏。 东湖地质成因 参考文献:菜述明,官子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东湖湖泊地质(第四纪)研究——有关东湖成因和古云梦泽问题的讨论,海洋与湖沼,Vol.10,No.4 有关东湖的成因, 以往研究者说法颇多, 有的认为“系由断破裂而成”;有的指出, 江汉平原一系列湖泊系从统一的古云梦泽分隔开来;有的提出,“南东湖是断裂湖, 而北东湖即为雍塞湖”。研究认为东湖是一个雍塞湖, 其理由如次: 1、东湖北面有一断续相连, 长达10公里的自然堤存在(图1)。 2、自然堤南边, 湖盆底质为淤泥质粘土层, 厚4米覆盖于具铁锰结核的黄褐色粘土层之上(图7), 这说明自然堤以南的东湖, 并非原先长江河床的所在,东湖并非长江的残留部分, 而是先有“ 堤” , 后有湖。 3、东湖湖汉茶叶港, 冷水布, 喻家湖, 均有长条形洼地与之相连, 谷形依稀可见, 足见今日的湖汊,就是早先的小河。湖盆四周, 湖汉发育, 切割于阶地中, 这反映了成湖之前众多沟谷的存在。纵观地貌轮廓, 其时似以三小河为主体, 周围沟谷为支脉, 形成一脉状水流的格局人注长江。一旦长江泛滥, 形成自然堤, 堵截流水, 便在自然堤南洼地储水成湖。由于侵蚀基准抬高了, 致使小河变为溺谷。 东湖地质成因 4、东湖是一浅平盆地, 自北而南平均倾斜度tanα为0.0053, 足见东湖并不是南为断层湖, 北为雍塞湖, 而应该是同一成因的。 5、长江流经湖北江段, 沿江两岸有不少湖泊, 靠江岸线与江平行, 且有小河汇注人湖,这些现象反映了沿江自然堤的存在。这又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东湖既是一个雍塞湖, 成湖时代当在自然堤和黄褐色粘土形成之后, 应是全新世初期形成的。 东湖形成之后, 经历长期变化而成为今天的面貌。总的趋势是湖盆逐渐缩小, 淤浅。据江夏县志记载, 清同治八年(公元1870年), 东湖与沙湖连通, 由郭郑湖、余家湖、白洋湖和沙湖四个子湖所组成, 如今余家湖已淤没, 白洋湖束窄成一小港, 各白洋河(即今之沙湖港),东沙湖也已隔开。据地形图量算结果, 从1916年到1953年, 东湖面积已缩小6平方公里, 足见东湖淤积之剧。如今的东湖。由于湖盆北面为砂质粘土岸易受冲刷, 南面迫临残丘, 多为石质岸, 因而北岸淤积比南岸快。现在, 由于人为控制了水位, 遂使傲积趋于和缓。 * * *

文档评论(0)

rache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