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在现实践行中融通与权变
孔子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在现实践行中融通与权变
?? 作者简介:徐晓莉,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天津 300191)。
〔摘要〕 “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是孔子提出的两类人品操行境界,作为道德行为标准,两者在理论上的划分是明确清晰的,但在现实践行的权衡与变通中,其界限就变得模糊含混起来。但孔子所标举的“君子人格”绝不是冰冷空洞的道德教条,而是将其化作具有道德价值意义的自觉变通的行为实践。他能在践行“君子人格”的实践过程中,于细微、深远之处洞察到危机与契机,并能看出这危机与契机相互变通、转化的时机和规律。
〔关键词〕 孔子 君子人格 小人人格 融通 权变
〔中图分类号〕 B8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539(2010)04-0078-04??
?ひ?
“‘君子―小人’是孔子提出的二分式的人格类型说,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在做人的过程中如果能较好地体现出仁、义、礼、智、信、忠、恕、勇……自强等13种素质,就是君子,反之,如果基本上不具备这13种素质,就是小人。”[1]如此界定君子与小人,在理论上还算清楚易辨,但一旦落实到言行上则是而似非、非而似是地模糊、矛盾起来。《论语》中孔子在实践“忠信”、“正直”、“刚勇”、“用世”等“君子”之道上的一些具体行为就每每为后学者认为是知行不一、自相矛盾的典型案例,本文试举二三。
(一)君子之 “忠信” 观
孔子十分重视忠信,“主忠信,行笃敬”[2]。在他看来,“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行必忠正”[3]。据《论语》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2](126)然而《论语》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一次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n?n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2](140)。依孔子之标准,说话一定要守信,行动一定要有结果,做事一板一眼的小人物只能算最差的“士”。这不免令人困惑:倘若“忠信”也有多重标准,那谁又能分辨得出何谓君子之“忠信”?何为小人之“忠信”呢?
(二)君子之“正直”观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2](61)。人能存活得好,是因其顺应了正直本然的生性,若偏离或失去正直的本性,只会侥幸免于祸患而苟活。君子为政要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136)的清醒意识。当年鲁哀公问孔子: “何为则民服?”孔子的回答极其明确:“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2](19)。君子治国决不能徇私枉法,任人唯亲,即便是交友,也应严格恪守“友直、友谅、友多闻”[2](175)的道德原则。然而现实中实施了这一原则的楚国大夫叶公却并没有得到孔子的肯定。叶公对孔子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2](139)在叶公看来,再没有比儿子指证老子是贼更能体现出法制社会的公正与人民的正直了,可孔子的“正直”观却主张,父亲或儿子做了坏事,他们之间应该是相互隐瞒和担待的,这种做法才意味着公平和正直。两相对照,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所适从呢?
(三)君子之“志意” 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80)此可谓儒家学派的经典宣言,是孔门群体精神中的核心价值观。纵观孔子的一生,为了“玉在椟中求善价”,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2](71),以致“累累若丧家之犬”[5]。这种以追求“立功、立德、立言”及“治国平天下”为终身职志的入世特征,与佛道两家避世、遁世的思想主张和人生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但《论语》中却还有多处与此相背离的记载。最具代表性的即是《论语#8226;先进》一章中所记载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