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逸品发展及其在绘画美学中审美内涵.docVIP

浅析唐代逸品发展及其在绘画美学中审美内涵.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唐代逸品发展及其在绘画美学中审美内涵

浅析唐代逸品发展及其在绘画美学中审美内涵   摘要:“逸品”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品评尺度和审美标准,在唐朝时方被引入书画领域,直至宋代的黄休复提出“逸格”之说,其在绘画美学中的地位才正式明确下来,并获得历史性的深化与发展。它是指极具人文精神和艺术灵性的画家在自由忘我的境界下,创作出的“不形之形”、“不形之神”,“得之自然,出于法度之外”。“逸品”美学内涵的深化与发展,正是不同时期美学思想发展的逻辑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神品;逸格;笔简形具;得之自然;文人画;尚意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4-2   “逸品”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最早用来品评棋艺,《梁书?武帝纪》载“帝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逸品”在这主要是指棋艺高超,造诣非凡。   虽然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但“逸品”在唐朝时才被引入书画领域,成为品评画家格调及其作品优劣的审美标准。从现有的文献史料来看,最早将“逸品”引入书画,并用于艺术品评的是唐代李嗣真。李嗣真在《书后品》 一书中首列“逸品”五人,将其置于其他“九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下下品)之上。李斯居首,称其“小篆之精,古今妙绝”、“岂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遗宝”。次有“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四贤,被评为“旷世绝作”。可知李嗣真将“逸品”作为评选的最高等级。但是李嗣真列“逸品”的审美标准,还是建立在唐代偏重于艺术技能、技巧、法度的完善与形神兼备的基础上。与谢赫《画品》中所列陆探微属于同一等第。(《画品》中将陆探微列为第一品第一人,并说:“上品之外,无他寄言,故屈标第一等。”)这与后来人所言的“逸品”存有一定的差别。   在李嗣真之后, 唐代书画理论家张怀??著《书断》《画断》,都是以“神品、妙品、能品”品评书画,并未列“逸品”,被李嗣真评为“逸品” 的书法家则被列入“ 神品”之中。只有到了朱景玄作《唐朝名画录》,才又在“神、妙、能”三品之外,复列“逸品”。但他不是将“逸品”放在“神、妙、能” 三品之首,而是放在三品之外“以表其优劣”。其所记“逸品”画,一是画家为人超逸,二是画法超逸,皆不流俗。朱景玄列入“逸品”的画家有三人。其一为王墨,“性多疏野,好酒,凡欲画图幛,先饮,醺酣之后,即以墨泼,或笑或吟,脚蹙手抹”,“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其二为李灵省,“落托不拘检”,“若画山水、竹树,皆一点一抹,便得其象,物势皆出自然”,能“得非常之体,符造化之功,不拘于品格,自得其趣尔。”其三为张志和,“常渔钓于洞庭湖”,为画能“随句赋象”,“曲尽其妙,为世之雅律,深得其态”。并总结说“此三人非画之本法,故目之为“逸品”。由上可见朱景玄心中“逸品”的主要特征是“非画之本法”且又超逸。评价虽高,却放在三品之外,说明他还拘于唐代“以形写神”、笔精墨妙的美学风尚,以“神品”为高,将“逸品”看作是一种“出格”不类,“前古未之有也”。但他敢于突破张怀??“神、妙、能”的品评标准,在李嗣真之后重新确立“逸品”的地位,肯定“逸品”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力,从而显示了唐代审美趣味的新变化。   在朱景玄之后,唐代的另一位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则在《历代名画记》中,以“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品画,虽未标举“逸品”,但却不再将“神品”看作是最高等级,在“神品”之上,以“自然”居首。所谓“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此外,张彦远推崇水墨山水的表现境界:“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 云雪飘,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这种以“自然”为高,弱化技巧、色彩的作用,注重神意的表现思想与“逸品”的审美特征有着相通之处,因而有人将张彦远看作是“逸品”的推重者。   真正使“逸品”的美学内涵获得历史性深化,并确立其重要历史地位的是北宋时期黄休复。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所评画家及其画分为“逸格、神格、妙格、能格”四格,并将“逸格”放于四格之首,对“逸、神、妙、能”四格的艺术及审美特征作了较前人更为独到的概括。李嗣真也曾将“逸品”放在最崇高的地位,但他的“逸品”和黄休复的“逸品”意义完全不同。   黄休复对于“逸格”是这样定义的:   “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大凡画艺,应物象形。其天机迥高,思与神合。创意立体,妙合化权,非谓开厨已走,拔壁而飞,故目之曰神格尔。画之于人,各有本性,笔精墨妙,不知所然。若投刃于解牛,类运斤于斫鼻,自心付手,曲尽玄微,故目之曰妙格尔。画有性周动植,学侔天功,乃至结岳融川,潜鳞翔羽,形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