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第十章1环境
第十一章 地球的环境 一、环境与人类 二、自然灾害 三、文明的代价—人类面对的环境 问题 四、站在十字路口的人类 一、 环境与人类 环境概念 “环境”一词,英国哲学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创建。他所定义的环境,包括了自然和社会两方面。 这里的环境,专指自然环境:即围绕生物体外部的空间及所包容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人类和其他生物比较,多了一个自己的社会,而且他经常直接感受到来自社会的生存压力。 环境的类型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则简称为社会。 作为地球这个巨系统一个低层次的组成部分-人类,其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支配,即气候、水、土壤、地形 及与此相关的动植物。 以上这些因素,概括称为地理环境。 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部落、民族的迁徙,王朝的更替,城市的兴衰,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有时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的早期,中原地区的环境条件优于北方的大漠、西部的崇山和南方卑湿之地,加上东边是难以跨越的大海,于是人口向此聚集,文化在此兴盛,中华由此得名,天朝上国的思想也由此生。 北京周口店猿人洞遗址 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位于地中海东部的米诺斯文化,曾盛极一时。但在3000多年前突然消失,引起过许多神秘的推测。现已查知,原来这个地区曾发生火山大爆发,导致这个文化一蹶不振,而后迅速销声匿迹。 从蒙古高原出发的骑兵,居高临下,横扫中原,向西直抵东欧,但东边大海,一水之隔,马蹄受阻,终未能涉足扶桑。 中国先贤对“环境”的认识 环境的影响,小至个人生活,大至国家发展,可谓无所不在。我国古代贤哲对此早就有所认识。 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总是先分析地理、资源形势。其后的范睢提出“远交近攻”的谋略,更具地缘政治的意义。 中国先贤对“环境”的认识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认识环境对人的影响,在我国也出现得很早。 两千多年前编写的《管子》一书,已认识到不同的性质土壤、地下水的水质和埋藏深度等因素,即“水土之性”。 但而后这些科学的认识并未发展。 晋代郭璞(276-324)提出的“风水”之说却盛行起来。但这“风水” 并非去研究自然界的风和水。 中国先贤对“环境”的认识 为什么科学发展在中国如此举步维艰,而具有巫术色彩的风水术和一些邪教却常能盛行?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论,起了极大的误导作用。 “天人合一”如果解释为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这无疑是卓越的科学思想。 “天”为超自然,人格化的神;天和人在精神世界合而为一。 科学地认识“环境”,消除迷信 “天人合一”是建立皇权专制的理论基础。 几千年来,使人们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法轮功”。 同时也不乏违背客观规律去干一些“战天斗地”的蠢事,如围湖造田、乱伐森林、消灭麻雀、乱修水库等。 走进科学,重释“天人合一”。 二、自然灾害 “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功, 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我国汉代思想家贾谊 地球缓慢变化有些也是对人不利的,但要经过长期积累才能显示出它的危害,如土壤盐碱化,湖泊的淤塞,河水断流等。这些均属于自然灾害。 按照其所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素,将自然灾害划分为: 地质灾害 气候灾害 生物灾害 来自地外的灾害 地质灾害 以岩石圈的变形、变位、岩浆及水在地面上下的活动、地磁场及重力场的作用等因素在地表面产生的对人不利的事件。 这些灾害的产生,往往不是单一的因素,而是多种地质作用的综合反应。 地质灾害—地震 分布广泛:发生在岩石圈中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作用最活跃并容易破碎的部位, 即板块俯冲或碰撞的边缘地带以及板块内部的某些软弱区。 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印度尼西亚是地球上两个主要的地震带,全球地震90%以上的能量在此释放。 我国夹于这两大地震带之间,所以地震灾害频繁强烈。 地质灾害—地震 周期性: 在同一地区,破坏性大地震的发生一般都有一定的周期性(数百年至数千年), 例如华北地区7级左右破坏性大地震的周期为300年(近一千年来已有四次重复的历史记录资料,最后一次为1966 - 1976年的地震高潮期)。 地质灾害—地震 灾害性地震: 7级和7级以上的灾难性大地震。20世纪以来,全球已发生1200多次。 绝大多数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微小,不会造成灾害。即使在地震活动性很强的地区,多数地震也是没有破坏性的。 地质灾害—地震 损失较大: 1950年以来,全球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第十七章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ppt VIP
- 考研真题 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820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历年考研真题汇编.docx VIP
- 中石化油品储运鉴定试题库——初 级 工.pdf VIP
- 探测器安装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docx VIP
- 2025上海松江区工作者招聘76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中国全面发育迟缓诊断指南2024解读PPT课件.pptx VIP
- 2020年国考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地市级).pdf VIP
- 试算法计算调洪演算程序.xls VIP
- 小学英语教学中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探讨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智能化弱电系统培训资料,大量系统图与实例图.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