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社会 第六讲 衡量族群关系的变量.ppt

民族与社会 第六讲 衡量族群关系的变量.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族与社会 第六讲 衡量族群关系的变量

民族与社会 第六讲. 衡量族群关系的变量 马戎 北京大学 社会学系 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2004 哪些变量可以衡量族群关系? 在一个多族群的社区中,其中的族群关系的现状,除了一些根据直接观察或与当地人员面谈所得到的感性印象个个别事例之外,我们能否找出一些表现客观事实和状态的指标来测度它,并把这种事实现状以十分具体的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与其它多族群社区或与这一社区过去的情况进行比较,即作跨越时间(纵向)和空间(横向)的比较?如果没有若干客观的、可具体测度的指标,仅凭我们的主观判断,就很难获得可靠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因此,我们试图讨论可以用于衡量族群关系的量化的指标体系和相关的变量。 一. 戈登1964年提出的七个变量 1. 文化或行为的同化(Acculturation,也译作“涵化”) 2. 社会结构的同化(Structural assimilation,即实质性的社会结构的相互渗入) 3. 婚姻的同化(Amalgamation,族际通婚) 举例:赤峰调查 4. 身份认同的同化(Identificational assimilation,族群意识的认同) 5. 意识中族群偏见的消除 (Absence of prejudice) 6. 族群间歧视行为的消除 (Absence of discrimination) 歧视和偏见之间的关系 7. 公民的同化(Civic assimilation) 戈登提出的三个假设: 二. 戈登1975年提出的理论模型 族群关系的因变量是4个子变量的组合 族群关系的因变量是4个子变量的组合 衡量族群同化程度的自变量 1.人的生理-社会发展变量 2.互动过程变量 3.社会的变量(Societal variables) 社会的变量(2) 社会的变量(3) 表7-1. 戈登1975年提出的衡量族群关系的变量体系 英格尔(J. Milton Yinger)提出了一组变量,分析影响族群成员强化或弱化其族群特征和族群意识的因素(3、4、8、9、10反映的是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的特点): 三.在调查族群关系时可操作的变量指标 1. 语言使用 2. 宗教与生活习俗的差异 3. 人口迁移 在户访问卷调查中,如被访者包括移民和本地户两类,对于移民: 在得到移民群体和本地居民整体性的数据资料后,我们可以分析迁移对本地族群关系的影响: 4.居住格局 居住格局中的“混居”与“隔离” 5. 交友情况 交友情况 族际社会交往 6.族群分层 7.族际通婚 族际通婚 此外,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可以调查: 8.族群意识 四.小结 为了能够对跨地域的不同社区在族群关系方面的情况进行横向的比较,对于一个社区族群关系的历史变迁进行纵向的分析。本章主要讨论的是在实际调查研究中可用于在一个具体城市或社区中衡量族群关系的量化指标体系和相关的变量。 我们在本章中首先介绍了美国社会学家戈登于1964年提出的关于分析族群同化的七个变量: (1)文化或行为的同化, (2)社会结构的同化, (3)婚姻的同化(即族际通婚), (4)身份认同的同化, (5)意识中族群偏见的消除, (6)族群间歧视行为的消除, (7)公民的同化。 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这7个变量的同化行为在发生的时间上也存在次序的问题。 我们又介绍了戈登在1975年提出的一个更具理论色彩、比较宏观的衡量族群融合的变量模型,试图从族群融合过程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这两个方面在讨论导致族群相互融合的各种因素。 1.衡量族群同化程度的因变量:(1)同化的类型,(2)总体同化的程度,(3)族群冲突的程度,各族群获得社会酬赏的程度; 2.衡量族群同化程度的自变量:(1)人的生理-社会发展变量,(2)互动过程变量,(3)社会的变量。在第三个“社会的变量”中,又包含了7个具体的方面。 为了在实际调查研究中通过可以使用定量分析的、可供操作的一组变量来理解当地族群关系,我们参考了有关研究文献并根据自己过去的调查经验对语言使用、宗教与生活习俗的差异、人口迁移、居住格局、交友情况、族群分层、族际通婚、族群意识这8个方面如何考虑和设计实地调查的具体内容分别进行了讨论。 通过当地户籍登记得到以下数据: (1)常住居民中各族群人口的相对规模与比例, (2)暂住人口、流动人口中各族群的相对规模与比例; (3)一定统计时期内正式迁移人口中的各族群人数与比例。 在此基础上得到当地人口中族群比例的概貌,并确定户访调查的具体抽样方法和样本量。 (1)被访者的迁移历史(各次迁移活动发生的时间、迁出地与迁入地、迁移主要原因、迁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