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区域经济跟重心的南移.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课区域经济跟重心的南移

A ⒈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  )   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带来劳力和技术?   ③统治阶级重视生产的发展   ④政治中心南移引起连锁反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B ⒉ 汉代经济重心的分布,最主要的特点是                         ( )   A.沿长江流域东西延伸   B .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   C.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   D.沿运河由北向南延伸 ⒊ 四大经济区中,在汉唐时期居于全国经济    重心的地位是        ( )   ?山东地区   ?山西地区   ?江南地区   ?龙门碣石地区   A.??    B.??   C.?? D.?? A ⒋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   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与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B 5. 导致经济中心南移的具有决定性意的    因素是( )                    A.社会环境的稳定   B .自然条件改善   C.政治中心的南移   D. 生产力大为改观 D 6. 南京最早成为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可能     是在         ( )   A.战国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晋、南朝时期   D.隋朝时期 C 四大 经济区 远古到两晋 第一次 人口南迁 西晋永嘉之乱后 经济中心开始发生变化 三国东晋南朝 第二次 人口迁移 唐中后期 以后 江南开始超过北方 中唐五代 第三次 人口迁移 两宋时期 南方经济 中心地位 的确立 宋以后 德州跃华学校 苑永进 学 习 目标 1 .汉代四大经济区; 2 .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 3.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影响 阅读以下图片资料,结合课本,指出我国汉代的经济区域及其特点。探究我国古代经济区域发展的整体特点。 (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 河北等地区) 四大经济区域(特点) (以关中为主,以及河西、 巴蜀等地区)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山东 山西 (半农半牧区,分塞内、塞外) (长江以南,还没有开发) 经济重心 农业区 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史记》 观察以下从战国到东汉的图片和材料,探究我国古代经济区域发展的整体特点? 塞 外 草 原 上 的 马 群 古时南方有瘴气(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 腐烂后生成的毒气 ) 山 西: 成 都 平 原 1)地域分布——多样性 2)发展水平——发展不平衡 整体 特点 1.我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共同原因 是什么? 2.古代和今天的人口迁移的原因有何 区别? 3.古代人口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 古人总结的人民流亡的原因: “一曰天,二曰官,三曰军,四曰钱,五曰愚。” 匈 奴 鲜 卑 鲜 卑 羌 氐 羯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晋书·食货志》 永嘉行 唐·张籍 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紫陌旌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九州诸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主。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中 原 人 口 南 迁 的 第 二 次 高 潮 1126年,金人攻破汴京;次年,将宋徽宗、宋钦宗及许多百姓 俘虏押往北方,使汴京一片残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乱。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我国古代三次人口 南迁的共同原因 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的斗争导致了北方频频战乱,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使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而南方相对安定,而且土地辽阔。 古今人口迁移原因的区别 1、古代:躲避战乱或自然灾害,人们自发地迁到相对稳定的地方。 2、今天: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政府为了经济建设目的而有组织地引导人口流动。 (2)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剩余增加,国家放松进城的限制。 (3)农村人口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满足致富的愿望,自发地移向城市。 (4)科技人员和大学生进城读书就业等等 人口迁移的方向:农村—城市;内地—沿海 古代人口南迁对

文档评论(0)

my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