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汽车产业发展跟探讨ppt-39p.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湾汽车产业发展跟探讨ppt-39p

2004/05/07 台湾汽车产业发展之探讨 研 究 生:蕭志同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 2004.05.07 報 告 大 綱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二、文獻回顧 三、研究方法 四、模式建構 五、模擬結果與決策分析 六、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汽車產業發展之關鍵因素為何? 為何發展超出政府及廠商的預期? 以整體性、全面性觀點探討汽車產發展之複雜動態結構。 討論未來發展之趨勢。 1.2 研究流程 二、汽車產業文獻回顧 2.1 國外文獻 2.2 國內文獻 三、研究方法 3.1 系統動態學之定義 起源:Jay W. Forrester 於1950年代創立 定義:Forrester(1961): 『系統動態學是研究系統內部資訊回饋之特性,並使用模式來改善組織結構及引導政策的制定』 3.1 系統動態學之定義(續) Coyle R. G(1979):系統動態學是一種將時間視為重要因素的問題分析方法,研究系統如何對抗環境的衝擊,並從環境中取得利益(Benefit),用以處理社會經濟(Socio-Economic)問題,也可以說是管理科學的分支,用以處理管理階層的控制能力。 Wolstenholme, E. F.(1990):『系統動態學是藉由對一個複雜問題的質性描述、及其運作流程、資訊傳遞與組織邊界的定義,來建立量化模型,以進行組織結構及功能的設計。』 3.2 系統動態學在產業之應用 3.2 系統動態學之發展 3.3 系統動態學 vs 產業經濟學(IE) 四、模式建構 4.1 質性模式-政府角色 4.1 質性模式-政府角色 4.1 質性模式-政府角色 4.1 質性模式-國產車廠角色 4.1 質性模式-消費者角色 4.1 質性模式-國外技術母廠角色 4.2 量化模式 研發投入與整車設計能力動態流程圖 研發投入與研製增率之非線性關係 生產成本之規模經濟現象 研發投入與零件自製率動態流程圖 零件製造能力動態流程圖 五、模擬結果與決策分析 5.1 結果模擬-零件自製率與產值 5.1整車設計能力與市占率 5.1零件自製與母廠授權製造比例 5.2 決策模擬-消費者角色改變(1) 5.2 消費者角色改變(2) 5.2 消費者角色改變(3) 六、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 NICs汽車產業發展是複雜動態過程,它們有其共同性,但是每個國家也有其特殊性,所以最後發展各不相同。 台灣汽車產業發展係受到四個角色交互影響:即政府、廠商、國際技術母廠及消費者彼此複雜的互動結果。 產業發展通常分成三個階段: Ⅰ. 技術引進與保護階段。 Ⅱ. 摸索學習階段 Ⅲ. 積極發展與開放競爭 6.2 建議 國產廠商必須同時考量政府政策、母廠策略及消費者之互動,尋找雙贏之生存策略。 政府擬定政策,也必須考慮和其它三個角色之互動,鼓勵國外母廠與國際廠商合作,而達到政策措施目的。 國際技術母廠應該善用區域國產車廠,蒐集市場特性及當地政府政策,創造三贏之競合策略。 本研究之模型仍有改善空間。例如:系統邊界範圍的擴大。 圖5-1 零件自製率與產值之實際值與模擬值 圖5-2 車款設計與改款設計能力模擬值 圖5-3 零件自製率模擬 圖5-5 消費者角色改變對車款設計能力之影響 (PLC變長;例如國產商用車) 圖5-6 消費者角色改變對自製率之影響 圖5-4 消費者角色改變對零件製造能力模擬 * * 文獻回顧 界定研究問題 分析NICs汽車產業一般特性 分析汽車產業一般特性 質性模式建構 量化模式建構 結果與決策分析 結論與建議 作者、年代 議題分類 主要論點 Brande etc. (1985) Dixit (1988) Arnold* (1989) Chu* (1993) Krishna etc. (1994) Change* etc. (1994) Kojima (2000) Veloso* etc. (2001) 產業層級 (Industrial-Level) 產業發展之相關政策、 制度、經濟福利 Smith (1975) Carlson (1978) Wetzel etc. (1982) Witt etc. (1986) 個經層級 (Micro-Level) 估計汽車需求函數、 價格彈性、消費等因 素 Dyer (1994, 1996, 1997) 其它議題 資產專屬性與交易成本 *:表示論及台灣汽車產業 作者、年代 議題分類 主要論點 歐嘉瑞(1993) 蕭志同(1997,1998) 李娓瑋(1997) 陳正澄(1999) 楊燕枝(2000) 產業層級 (Industrial-Level) 加入WTO衝擊、 關貿政策、中衛體系、 兩岸汽車分工等 李玉春(1988) 廖恆熙(1990) 吳懷遠(1993) 李叢榕

文档评论(0)

rache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