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 第一例滋病尸体解剖
回忆起18年前:我第一个解剖艾滋病患者尸体
2008年11月19日15:27
受访专家简介
纪小龙教授: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肿瘤生物治疗科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是我国最早开始关注艾滋病的医学专家,解剖了国内第一个艾滋病死亡者尸体,这次解剖使艾滋病研究在中国第一次从书本上升到了实践。
1990年9月的一个夜晚,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纪小龙准备解剖的这个尸体,皮薄如纸,整个腹腔里全都是霉菌——这是我国第一例在医院中死亡的艾滋病患者。
解剖结束,纪小龙教授突然发现,自己的手上少戴了一副手套……
死者生前175厘米的个子,现在却蜷缩成干瘪的小老头样,一称重才32公斤,纪小龙用一只手就把尸体放到了解剖台上。
作为一个病理学专家,纪小龙教授曾经解剖过几百具尸体,“但最让我难忘的是1990年9月的一个夜晚,我站在一个艾滋病死者的解剖台前。”
那天,纪小龙11点多才下班回家,身心疲惫的他刚躺在床上,就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唤了起来,原来是医务部值班室来的电话,要他立刻赶到一家医院去做一例紧急尸体解剖。电话中说,死者是一位刚刚去世的艾滋病病人。
这是中国第一例在医院中死亡的艾滋病患者,某医院的科室主任,40多岁,个子高高的,英俊潇洒。纪小龙和他相识,几个月前还曾经和他在一起讨论病例,可是转眼的时间,他就躺在了解剖台上。
想到这里,纪小龙一阵心酸,但还是很快赶到了那家医院的解剖室。
解剖室里启动了烈性传染病解剖方案,纪小龙穿上了厚厚的隔离衣,戴上了有机玻璃面罩,采用的是干式解剖(整个解剖在塑料验尸袋里进行,不用一滴水,不遗留一滴血,解剖结束后立即全部用塑料布包裹送火化),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是为了不让病人的体液或血液流入下水道。而在解剖室外面,早就聚集了来自于其他医院各个科室的临床及病理学专家,大家拿着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和培养皿,紧张和焦急地等待着。
根据《国际传染病法》规定,艾滋病这类传染病患者的尸体必须马上火化,但是没有办法,当时的中国医学界,太需要艾滋病病毒的病理研究资料了。
纪小龙回忆,当时对他最大的触动,就是从冰箱里把裹着塑料布的尸体抬出来时,只觉得尸体是那么的轻。他下意识地竟然只用一只手,就把尸体放到了解剖台上。40多岁的死者,生前175厘米的个子,现在却蜷缩成干瘪的小老头样,一称重才32公斤。
解剖静悄悄地开始了,没有费任何的力气,因为死者全身皮肤都薄如纸,轻轻一拎皮肤就破了,下面就是骨头,切开后一看,肌肉就像被水泡烂的纸箱壳一样,一夹就碎。
打开胸腔一看,胸壁萎缩成薄片状,而两肺却肿胀得大大的,就像两团烧过的烂棉花,提都提不起来了。
心脏也已萎缩了。腹腔内整个肠子细如鸡肠,很多黑色的血便,这是因为伴发了严重的肠道疾病。肝脏体积缩小,颜色发灰。整个腹腔里面全都是霉菌。
解剖结果显示,患者去世前有全身性的卡波氏肉瘤,全脑隐球菌感染,各脏器功能衰竭。抵抗能力被破坏得一干二净,整个身体如同一个天然的培养病菌的场所。
凌晨4点,解剖结束,这时纪小龙才发现,他少戴了一副手套,按照常规,解剖时手上应该戴两副手套的,而他只戴了一副,万幸的是整个解剖过程中没有划破自己任何地方。
然而,这些并没有让他觉得紧张,他只是觉得沉重和压抑,他无法想到这名死者,是怎样撑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
纪小龙在美国留学时,很怕休斯敦的蚊子吸了艾滋病患者的血,然后传染给自己,有时甚至因为担心而整夜不敢睡觉。
之所以选中纪小龙来做病理解剖,并不是一个偶然。
20世纪80年代初,纪小龙教授看到美国对艾滋病病毒的大量研究资料以后,感觉这可能是一种很严重的病毒,会对人类的健康带来重大的危害。在查阅了大量资料以后,他写了一篇关于艾滋病的介绍性文章,想刊发到《中华内科杂志》上,没想到被《中华内科杂志》拒绝,理由是这种病实在太稀少了,美国有,中国没有,即使刊登出来也没意义。
过了几个月,纪小龙还不死心,再次投稿,这一次经过反复沟通,杂志社决定精减后发1000多字,这在医学论文杂志上只能算个豆腐块,但是这块豆腐块成了中国第一篇正式介绍艾滋病的文章。
1986年,纪小龙去美国休斯敦学习,当时美国艾滋病患者已经很多了,在病理解剖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免疫力完全被破坏、身上长满肿瘤的死者。医生也害怕艾滋病,因为大家都没有艾滋病的预防知识。
当时,蚊子和马桶是纪小龙最害怕的事情。休斯敦的蚊子很大,大家害怕蚊子吸了艾滋病患者的血,再叮自己时传染给自己,于是每天躲避蚊子成了大家必须做的事情。“有的时候,我甚至因为担心蚊子的叮咬而整夜不敢睡觉。”纪小龙说。但是这样的情况仅仅过了不到半年,美国就有研究表明,蚊子的叮咬并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这让所有人的神经都又放松下来了。
美国的马桶都是坐便,这也让纪小龙很担心。虽然医生和病人不共用卫生间,但是医生要接触病人,医生之间要共用卫生间的啊。这种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