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环境和青少年犯罪的关系.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家庭环境和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PAGE PAGE 1 浅论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十分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并且正在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由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上,家庭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防线。本文就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作些探讨。 一、家庭环境的好坏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有80%和家庭教育不良有关。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所,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最重要的环境,家长与子女关系密切、接触多对子女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家庭是教育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家庭,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很深、很大的,而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则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直接原因,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品行塑造则有很大影响,家庭是社会成员成长的“第一课堂”,孩子习惯的养成、品行的塑造、心理的发展等个人素质很多是在家庭里形成的。社会成员要顺利实现社会化,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心理结构;在实现社会化之后,家庭同样承担着帮助社会成员遵守社会秩序,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责任。家庭环境的好坏,常常是导致社会成员性格品质优劣初始的直接的因素,孩子的许多习惯、品行的养成,以及走向社会后的行为取向,在家庭里就已初步定型了,所以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二、导致不良家庭环境的主要因素 第一、残缺家庭。 残缺家庭是指家庭出现夫妻双亡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再婚、在押等情况,家庭结构破裂趋于小型化,传统家庭的帮助、保护和监督功能正在弱化。残缺家庭对青少年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他们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过早的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这一切严重的阻碍了健康成长,诱发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青少年缺少了父辈的关爱与教育,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残缺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诱发作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1.家庭关爱的缺失造成青少年心灵扭曲。在青少年教育中,父母是第一位老师, 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能够让青少年体会到亲情可贵,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信任。如果家庭结构破裂,父母感情破裂、婚姻失败、家庭失和,以致放弃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使子女得不到正常的父爱和母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少年的心灵将遭到致命的摧残。他们目睹了父母是如何从和睦恩爱走向誓不两立,从而会使青少年怀疑人间的真情,觉得世界是如此的不可靠,人与人之间如此的不值得信任,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长期的内心痛苦,心理的失衡,渐渐地的使他们产生心理偏差,形成变态人格,很难融合到正常的社会中去。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孤避、冷漠和封闭,不愿和人交往,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愿和人交流,而是闭门苦思,在心理无法得到平衡的时候,很可能采取极端的手段去处理问题。 2.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不良环境污染影响主要是来自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以暴力团伙犯罪为主的“黑色”污染和以毒品犯罪为主的“白色”污染。残缺家庭中的青少年,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应有的关心,他们的很可能在社会上去寻找朋友的慰藉,于是他们容易成为违法犯罪团伙猎取的对象,受到诱惑与利用,心情忧郁、精神空虚,很可能沉溺于黄色书刊、淫秽录像以及网络中,甚至吸毒、酗酒、性放纵等。 第二、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指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暴力。作为青少年的榜样,如果家庭成员整天争斗不休,习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那么无异会使青少年形成一种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习惯于暴力攻击行为,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很多父母习惯采用粗暴野蛮的教育方式,会形成孩子与父母的尖锐对立。生活在习惯于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家庭中的青少年,形成了其固有的性格特征,在心理上鲁莽凶暴、易于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与不计后果,一旦这些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了,遇上了犯罪动机,就会发生暴力型犯罪,且多属于攻击性行为。 第三、不正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1.过分溺爱子女。有些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把他们“宠坏”了,“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一旦个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列宁说:“毁于溺爱的孩子比毁于小儿疾病的多”。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农村绝大多数家庭,子女数量少,有一些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要啥有啥,要啥给啥。某些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对子女的生活日常需求过于大方,对子女已经暴露出的恶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甚至纵容庇护,让孩子从小在生活上贪图享受,大手大脚,在待人接物,处理社会关系上

文档评论(0)

1hone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