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彝族“打磨秋”习俗的多维审视
摘要 从云南地方志、地方史、西汉时期的历史文物图案、少数民族民间的口碑传说、文化人类学的有关理论及人类学田野调查等多维视角,研究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流传上千年的传统活动—打磨秋的历史渊源、活动场景、民俗仪式的传袭演变。考证该体育活动蕴含的民族诉求、文化征象、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探索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打磨秋;习俗;历史源流;文化内涵
1西南少数民族打磨秋习俗的古迹寻踪
磨秋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特有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它与古代北方戎狄民族的山戎之戏—秋千有着天壤之别。打磨秋活动在云南、四川、广西、贵州的彝族、哈尼族等民族中较为盛行,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20世纪70年代初,云南省博物馆在滇中地区江川县进行的考古工作中,发掘出土了一批西汉时期古代“滇人”的墓葬群。在其中的第24号墓中出土了一件特殊的铜鼓,在此铜鼓腰部的方格内,铸有一幅中立一柱,旁有4条横线连接4人之手,有4个“滇人”头戴花冠,上身裸露,下系有史书上说的“衣着尾”之裙,正在做空中飞舞旋转打磨秋动作的图案[1]。这些图案与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所记载的古代“滇人”头戴羽毛装饰(花冠)的习俗尤为吻合[2]。该图像所展现的也就是现今仍流行在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年代久远的传统体育形式—打磨秋活动的最早雏形。这表明居住在西南滇川古陆上的古代民族在2000多年前已有打磨秋的习俗了。
2西南少数民族打磨秋习俗的史记探微
今天,我们还可从卷峡浩繁的西南地区民族志、地方志中查找出一些有关西南少数民族打磨秋习俗的历史记载与场景描述,从中可窥见该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历史风貌。据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情条目的记载:“罗罗……每岁以腊月为春节,竖长竿横设一木,号曰木床。左右各坐一人,以互相起落为戏”[3]。对当时云南少数民族开展的磨秋活动的习俗、时间、方式、场景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描述与记载。
清代道光《广南府志》卷二也记载了滇南少数民族民间旧时的荡秋活动风俗,其亦曰:“正月,男女抛绣球戏扑,又竖一直木于地,以横木凿其中,合于直木头上,两人一左一右,于横木两梢头为戏。此落彼起,此起彼落,腾于半空,名日磨秋”[3]。这些地方志、民族志史料中的记载,均对汉代铜鼓上磨秋图案的历史状况做出了较好的注解与诠释。
3西南少数民族打磨秋习俗的神话考证
在人类学家眼中,原始民族的神话是人类思维结构形成的“元时代”。法国著名的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对原始民族神话的语言结构考证后指出:“神话和仪式远非像人们常说的是人类背离现实的产物,其价值就在于把那些曾经恰恰适用于某一类发现残留下来的观察与反省的方式。”列维·斯特劳斯还认为:“原始民族的神话在万年之前,它们就被证实,并将永远作为我们文明的基础。”
在我们考察西南少数民族的打磨秋习俗时,可借助当地民间的神话和口碑传说作为历史佐证。以下有关西南少数民族打磨秋习俗起源的民间神话与传说,可以从中探究打磨秋这一民间传统活动的起源。
广西彝语称磨秋为“搓逻逻”。每当金秋时节和春节时,隆林、西林地区的彝族居民便在自家的寨子里欢乐地荡起磨秋。打磨秋活动在广西彝家村寨已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广西彝族民间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桂西一带的彝区,天黑沉沉的,不见太阳,也不见下雨, 河水断流,禾苗干枯,人们种下的庄稼颗粒无收。在绝望中,李家兄弟想出办法,用木头制成磨秋,到天上去求情。这样,兄弟俩连续打了15天的磨秋。突然间,天上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雨过天晴之后,阳光普照大地,庄稼茁壮成长,世人得救。当人们欢天喜地要为李家兄弟庆功时,才发现李家兄弟二人因遭暴雨倾淋得重病已去世。此后,人们为纪念李家兄弟,便于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都要打磨秋,以示对先人的悼念[4]。
在云南彝族地区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远古时,人烟稀少,彝族始祖每当夜幕降临,便因孤寂而哭泣。一天,凄凉的哭声传到天上,感动了星神,星神就变成美女下凡,来教他荡秋。后来为了纪念星神,彝族人就以此仪式来祭奠她,并世世代代荡秋[5]。这一传说,表明了作为古老游牧民族的彝族与行星间的一种原始宗教祭祀关系。同时也表明彝族始祖对运动、娱乐活动的身心需要,促进了彝族磨秋活动在其民间形成、传承与开展。
从上述有关西南少数民族打磨秋习俗起源的民间神话传说可以看出,打磨秋活动的缘起有两类原因:一类是来自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求雨”仪式,这是远古人们通过人体运动向自然的“对话”与“诉求”。在原始思维中,万物都有灵性,天地、草木、鸟兽和人类都会说话,大家都有共同语言,相互依存地生活在一起。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传统观念是契同的。由于天干久旱、日月出没无常而影响人们的生计。在原始宗教观念的支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西安杜城加气站安全评价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
- 西安龙海公司仓储管理诊断分析--毕业论文设计.doc
- 西安欧亚学院勤工俭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设计.doc
- 西安市浐灞新区房地产业现状及其营销策略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
- 西安市某经济开发区锅炉房工艺设计--毕业论文设计.doc
- 西北地区某城市15万吨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毕业论文设计.doc
- 西部大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毕业论文设计.doc
- 西河二水库双线特大桥施工组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doc
- 西宁市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探讨论文--毕业论文设计.doc
- 西双版纳旅游二次创业的措施和建议》--毕业论文设计.doc
- 遗传算法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的应用--毕业论文设计.doc
- 彝族锌子恋歌的来源及演唱--毕业论文设计.doc
- 以“蓝海西餐厅”为例论西餐厅试营业期间管理--毕业论文设计.doc
- 以AD637为基础的交流毫伏表设计--毕业论文设计.doc
- 以几何元素为灵感的创意女装设计--毕业论文设计.doc
- 以宁国山核桃为原料的詹式山核桃营销策划--毕业论文设计.doc
- 以几何元素为灵感的中国风格创意女装设计--毕业论文设计.doc
- 以葡萄糖为碳源的水溶性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
- 艺术鉴赏结课论文-世界上最迷人的微笑—《蒙娜丽莎的微笑--毕业论文设计.docx
- 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设计--毕业论文设计.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