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三问【精选】.doc
恭喜发财
大吉大利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三问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三问
人教版课标教材(必修一)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为课文,可谓慧眼独具。独且不论其对以往意识形态偏颇的矫正,单就写人记事散文而言,它对高中生的典范引导效应不言而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尚有三个问题值得思考与探讨。
一问:为什么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一开头要讲《箜篌引》这首古诗?
课文中所引《箜篌引》,最早见于东汉时蔡的《琴操》。其中,《箜篌引》产生的背景有较完整的记述:
箜篌引,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所作为也。子高晨刺船以濯(通“ ”,意为“划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乃号天中嘘唏,鼓箜篌则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公堕河死,当奈公何!”曲终,自投河而死,子高闻而悲之,乃援琴而鼓之,作箜篌引以象其声,所谓“公无渡河曲”也。
从记述中我们不难想象,这位“白首狂夫”怀揣了一份怎样急不可耐的人生目标,竟然促迫他在天色刚亮时就冲出家门,一路狂奔,竟快到跟在其身后的妻子都无法赶上,且涉险蹈死而不顾、堕河而死后止呢?
河流,是自然中的一种存在,到更广泛的人文意义层面上,“河流”喻示实现理想的障碍。方智范先生在《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古典诗词解读漫义》(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3期)一文中提及此诗时认为:从《诗经·秦风·蒹葭》到乐府诗《箜篌引》,其意蕴指向人类的某种处境与心理。《蒹葭》主人公看到“宛在水中央”的“伊人”,反复追求而不得,此情此境,与《箜篌引》中的这位执意要渡过滔滔黄河而竟不听规劝,终于献出生命的悲剧英雄形象不能不说有相似之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岸与彼岸、现实与理想等意蕴。
回顾历史,被“河流”而阻,最终无法实现抱负之人,岂止这位几千年前的不知名的白道狂夫呢!南宋名臣宗泽以70高龄任东京留守,知开封府,为风雨飘摇中的政权看守故都。虽殚精竭虑,广结羽翼以图恢复,最终却不得不面对统治者冷冰冰的拒绝悲愤而死,临终无一语及家事,唯连呼“渡河!渡河!渡河!”。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瞿秋白,从家乡的觅渡河出发,以瘦削之躯,在沧海横流的时局中,一肩担起率领一个政党改天换地的历史重任,蹉跌之后,被排除在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军之外,留在江南坚持游击战争。之后再遭背叛和出卖,在国民党的刑场上,高唱《国际歌》从容赴死。梁衡有一篇纪念瞿秋白的散文——《觅渡,觅渡,渡在何处?》,像瞿秋白这样的共产党人,不就是现代勇于渡河、为追求理想不惜献身的悲剧英雄吗?作家柳斌说:“人生的路很漫长,但重要的常常只有几步。”怎样才能走好这“重要”的几步呢?也许就是为自己找寻一个适合涉渡的渡口吧?只是,觅渡,觅渡,渡在何处?又有多少人有幸能在短暂之生寻觅到涉“河”而渡的渡口呢?
要了解梁启超为什么在演讲一开始就引用这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作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和老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主编《时务报》,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编有《新民丛报》。在梁启超传奇的一生中,一直鼓吹维新、启悟国民。“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他摘取,《大学》“新民”两字来命名报纸——改造国民性成为他终生不渝的事业。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他提出了以新道德、新观念、新人格重铸健活泼的国魂、民心。
梁启超先后两次“再造共和”的举动,后人显然给予了充分肯定。(至于梁启超在民国之初出任进步党理事,并于1913年、1917年两次出任熊希龄内阁、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财政总长的经历,现在则仍存在着巨大争议。)虽然梁启超也想以自己的种种见识和才力来拯救风雨飘摇中的民国政府,但最终的实践给他带来的却只有深沉的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是以一种最为扭曲的形式撞击着他的心灵。沮丧与无奈——似乎才是步入政坛后的梁启超真实的心理图景,“以吾侪恬淡坦率之性,杂于虎豹蛇蝎中,而日题壁为缘,虽烂额焦头,于事何济,而痛苦亦至不克任”。在贪武夫与堕落政客的双重夹击下,梁启超在内阁中实际上几无用武之地,“皆成纸上谈兵,于时世毫无裨益”。
虽然冷眼看穿,到底热肠挂住。1919年,梁启超与张君劢、蒋百里又决然踏上了前往法国出席巴黎和会的轮船。4月,梁启超以中国代表团会外顾问身份参与巴黎和会。4月24日,梁启超分析时局后急电北京,“对德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万勿署名,以示决心。”林长民(时任北洋政府教育部长,林徽因之父)得知上述电文后,按照梁启超的要求,立即通过外交协会电达巴黎中国全权代表决不签字。随后,彪炳千古的“五四”运动发生。梁启超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引发了“五四”运动的,此后他发表声明表示自己将“返回学术专心著述”。
回顾走过的历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