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石高速公路K21800m紧急避险车道滑坡成因分析和防治建议
张石高速公路K21800m紧急避险车道滑坡成因分析和防治建议
[摘要]张石高速公路K21+800m紧急避险车道滑坡地质灾害为一小型浅层松散物蠕滑型滑坡,滑坡造成紧急避险车道和车辆损毁并造成人员伤亡,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整理分析,分析了滑坡的成果和诱发因素,对该滑坡稳定性进行了现状和预测评价,提出了滑坡防治措施建议。
[关键词]张石高速公路 紧急避险车道 滑坡 成因分析 防治建议
[中图分类号] U412.36+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3-389-2
0引言
张石高速公路(编号S010)是河北省高速公路网主骨架“五纵六横七条线”规划中“五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北省政府“6+3”重点项目之一。张石高速公路张北南至张家口北段2011年10月28日通车,该路段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冀西北山间盆地的过渡地带,是连接二者的唯一交通主干线,地形落差大,地质条件复杂,不良地质现象发育,高速公路坡陡弯多,北向南下坡方向修建有多处紧急避险车道,为刹车失灵的车辆提供紧急避险场所。K21+800m处紧急避险车道滑坡地质灾害发生于2013年6月,已造成多次事故,目前该处紧急避险车道已经停用。
1滑坡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张石高速公路K21+800m紧急避险车道位于张家口市万全县膳房堡乡膳房堡村东北,滑坡体位于张石高速南行下坡方向西侧紧急避险车道部位,滑坡后缘位于紧急避险车道尾部外侧(见平面图),滑坡造成了紧急避险车道部分坍塌。
该滑坡所处区域属于冀西北山间盆地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71mm,其中70%集中在6~8月,日最大降水量59mm。滑坡附近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地震设防烈度Ⅶ度。主要出露地层岩性为白垩系土井子组砂岩、泥岩,第三系汉诺坝组玄武岩和第四系松散堆积地层。滑坡体部位出露地层为白垩系上-中统土井子组(K2-3t)和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坡洪积(Q3-4dl+pl)地层。
白垩系上-中统土井子组(K2-3t)地层岩性为灰白色、砖红色或灰绿色砂岩、泥岩,砖红色、灰绿色泥岩以透镜体的形式赋存于灰白色砂岩之中。灰白色砂岩为粘土质砂岩,强风化,遇水易软化,强度降低;砖红色泥岩,强风化,干燥时较坚硬,湿润时强度降低。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坡洪积(Q3-4dl+pl)地层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厚度一般0.5m~4.0m,坡体中间较厚,前缘和后缘较薄,表层富含植物根系和腐殖质。滑坡体附近分布有少量第三系汉诺坝组(N1h)黑色玄武岩。
滑坡体附近地下水以降水入渗补给为主,以风化带潜水和层间水的形式流经砂岩、泥岩区,最终补给坡下的沟谷潜水。
2滑坡地质灾害特征
如平面图所示,滑坡体(图上Ⅰ部位)东西长约167m,南北宽约75m,分布面积约9300m2,滑坡体后缘海拔高度1300m,前缘坡脚最低处海拔高度1273m,高差27m,坡向285°~300°,坡度11°~27°,据估算,滑坡体体积约7500m3,属小型滑坡。根据观测资料推算,滑坡滑移速度为1.7mm/d。
坡体后缘因滑移变形,造成紧急避险车道尾部西侧半幅坍塌,坍塌段长约30m,地表下陷0.5~1.5m。滑坡体中部较平缓,坡度13°左右,发育有多条拉张裂隙,宽度10~30cm不等,深度0.5~1.5m。滑坡体前缘(图上Ⅱ部位)坡度23°左右,发生明显滑塌,可见密集拉张裂隙和因滑塌而歪斜的树木。在前缘滑塌部位中间地带,发现6处明显地下水溢水点。
滑坡体上部主要为第四系坡洪积黄褐色粉质粘土,土质较松散,厚度一般0.5m~4.0m。松散堆积物下伏地层为白垩系土井子组砂岩、泥岩,部分地段分布有少量第三系汉诺坝组黑色玄武岩,控滑结构面为松散堆积物与白垩系土井子组砂岩、泥岩接触面,岩性为严重风化的灰白色、砖红色或灰绿色砂岩、泥岩(见剖面图),控滑结构面倾向285°~300°,倾角12°~16°厚度约10~30cm,分布连续性较好。
在滑坡体南侧区域(图上Ⅲ部位),与滑坡体(图上Ⅰ部位)相邻,地表形态相似,地层结构相同,地表可见阶梯状地形,未发现明显滑动迹象,推测其可能为潜在滑坡体。
3成因分析与诱发因素
根据调查资料分析,滑坡体(图上Ⅰ部位)前缘坡脚处临空,两侧受沟谷水流侵蚀冲刷深度0.5~1.1m,滑坡体具备了滑移的空间条件。控滑结构面为松散堆积物与白垩系土井子组砂岩、泥岩接触面,岩性为灰白色、砖红色或灰绿色砂岩、泥岩,倾向285°~300°,倾角12°~16°,控滑结构面倾向与滑坡体坡向相同,控滑结构面下部砂岩、泥岩透水性弱,而上层第四系松散地层透水性强,坡面较缓,大气降水大部分渗入地下,当入渗到控滑结构面后受阻聚集,大部分沿控滑结构面流动,砂岩、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