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文学接受论【精】.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讲 文学接受论【精】.doc

快乐 第五讲 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不能停留于作家写完作品这个阶段,文学作品的价值必须经过传播、消费——文学接受,才能实现。在传播、消费过程中,一般性阅读是最基本的接受形式,而在阅读基础上形成的文学鉴赏和批评则是文学接受的高级形式。 一、文学阅读 读者是文学阅读活动的主体(作品是客体),因此关于文学阅读的探讨可以从读者开始。 (一)关于读者的角色 1、被动者角色 认为文学阅读是读者寻求作者创作意图的过程。此观点在中西方文论传统中占据支配地位,直到20世纪初期仍然流行。此间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对后来者的影响较大。 →康德“审美无功利”论,对读者被动角色的理论支持。《判断力批判》提出“审美无功利”,因此读者要以无功利的心志去阅读作品,从而领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因此,读者受制于作家和作品,作家成为了受人顶礼膜拜的对象。此后欧洲的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论大体支持这种观点。显而易见,他们忽视了读者的价值(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合理性。 →象征主义文论对读者被动角色的肯定。法国象征主义领袖马拉美(1842-1898),认为诗人要把诗的意蕴一点点地暗示出来,而读者应该一点点去猜测诗的意蕴或象征意味。再如,法国象征主义代表瓦雷里(1871-1945),认为对于象征主义作品,读者需要具有“克难”的能力,因而读者的阅读犹如“带着镣铐跳舞”。 2、主动者角色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以及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等理论相继兴起,从不同角度突显了读者的作用,使读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甚至出现了读者中心论。 (1)现象学美学对读者地位的重视 作为哲学流派的现象学(略讲),是由德E.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主要著作有《算术哲学》、《逻辑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以及《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的一部分。)奠定的。现象学的口号是“意向性”和“回到事物本身去”。意思是要人们通过直接的认识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其方法是现象学的还原法:把事物的存在排除在考虑之外,剩下的只是纯粹意识,即意向性本身。在确定了意向性概念后,人们在把握事物本质时,事物是意向地内在于意识之中的或者说存在于意向体验中的对象。 现象学美学:用 HYPERLINK /view/258628.htm \t _blank 现象学的方法解释美学问题以及为 HYPERLINK /view/18968.htm \t _blank 美学建立现象学基础的一种美学思潮。现象学美学方法论的特征:(1)认为作品是特殊的审美客体——意向性客体,即人为了具体目的而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客体。这种客体不是纯粹的实物,也不是纯粹的意识。作品创造了一个独立世界——和现实世界有联系但又不是和它同一的世界。(2)重视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结构分析。波兰的 HYPERLINK /view/85551.htm \t _blank 英伽登(Roman Inganden)把作品分为语词一声音、意群、系统方向和意向性客体所体现的世界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前后依次相互制约,前一层次为后一层次的基础,每一个层次都在整体中起作用,构成了一个统一体。(3)重视作品文本和读者的关系。作品的虚构世界和现实世界不同,它包含了许多“不确定点”,留下许多“空白”。强调审美主体的再创造作用,参与艺术创造活动。在阅读作品时,要对“不确定点”和“空白”进行“具体化”和“重建”,以完成作品并实现其潜在要素。(4)对审美对象的把握,不用传统美学的演绎法,也不用心理学美学的归纳法,而采用一种特殊的直觉——本质直觉。现象学美学方法对作品结构和要素的分析,探索审美客体“图式化方面”所留下的“空白”,有独特作用。这种方法在西方美学研究中有较大影响,开启了阐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的产生。 现象学美学理论代表:【德】美学家R.哈曼(1879~1961)、【德】美学家M.盖格 (1880~1937/1938)、【德】H.吕采勒(1902~? )、【德】R.欧德布莱希特(1883~1945);【法】米凯尔.杜夫海纳(1910~?)、【波兰】R.因加尔登(1893-1970)等。 小结:现象学美学探讨文学活动时,注意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认为文学研究不能仅从作品方面入手,必须把读者纳入研究视野之中。读者与作者、作品的地位是平行的,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读者就不会产生作者,更不会产生作品。 (2)阐释学对读者地位的重视 阐释学代表人物【德】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于1962年出版的《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效果历史”这一以读者为中心的美学范畴。 ①效果历史:是阐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提出的文学接受范畴

文档评论(0)

liuxiaoyu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