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围岩变形特性的研究.doc

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围岩变形特性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围岩变形特性的研究

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围岩变形特性的研究   【摘 要】 由于我国地质条件复杂,在隧道工程施工中经常会遭遇到各种特殊地质条件的施工,黄土地质隧道施工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本文结合山西省新建兴保铁路郑家塔隧道工程为例,对围岩变形特性进行了探讨,对有效控制隧道围岩变形,保证隧道工程施工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断面;浅埋;隧道;围岩变形   该隧道工程为货运专线,具有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工程的特性,在隧道开挖后极易造成变形与塌陷。本工程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对施工现场的围岩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其变形规律,对于指导同类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现场测试与结果分析   1.1测试方案   该隧道工程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隧道测试断面的选择充分考虑了隧道埋深、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及施工情况等因素,共布置4个断面,本文选取DK0+059断面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其测试内容包括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洞周水平收敛和围岩内部位移。   地表沉降采用精密水准仪量测,拱顶下沉采用精密水准仪和钢挂尺量测,洞周水平收敛采用收敛计、隧道激光断面仪和全站仪量测,围岩内部位移采用杆式多点位移计量测。测点在距开挖轮廓面1.5 m、3.0 m、4.5 m处布设,其监测频率为每天一次。   1.2地表沉降、洞周位移实测结果及分析拱顶下沉与洞周水平收敛是隧道围岩应力变化最直观的反映,能为围岩稳定性判定提供可靠直接的信息,且地表变形对于地面既有构筑物的影响不容忽视。   (1)隧道拱顶与地表总沉降值分别为22.5mm和5.98 mm,两者变形规律一致,各台阶开挖时两者沉降速率均较大,尤其是下台阶开挖时,两者沉降速率达1.73 mm/d和0.75 mm/d。说明围岩开挖导致的应力释放响应效应从拱顶逐渐向地表减弱。   (2)隧道上、中、下导坑水平收敛规律一致,总收敛量上导坑最大,中导坑次之,下导坑最小,且水平收敛受各台阶开挖影响较大,上中下导坑最大收敛速率分别达1.34 mm/d、1.04 mm/d和1.17mm/d,尤其是下台阶开挖时其水平收敛出现了突变。因此,下台阶开挖对洞周水平变形极为重要,开挖前应强化预支护措施,开挖后初期支护宜及时施作。   (3)仰拱浇筑前,隧道拱顶和地表沉降及洞周水平收敛占总变形比例分别为85%、80%和90%,仰拱浇筑以后,围岩变形速率明显减小,并趋于零。因此,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过程中,仰拱封闭时机是隧道围岩变形的关键控制点,在施工中应及时封闭仰拱,使隧道受到的支护反力形成封闭系统,进一步控制围岩的变形,考虑到施工作业要求,其仰拱浇筑与开挖步的距离宜控制在20 m左右,并加强监测和防治措施。   1.3围岩内部位移实测结果及分析   隧道围岩内部位移大小与隧道地质条件、施工工法和支护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围岩内部位移可评判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在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施工中的适用性及施工控制效果。   (1)隧道各部位围岩内部位移与径向距离成反比且沿径向基本上经历了“急剧变化→缓慢变化”的过程,尤其是在拱顶。距开挖轮廓4.5 m处,围岩位移量仍较大,约为1.5 m处的24%~50%,由此推测围岩的松动圈为6 m左右;   (2)隧道围岩内部位移在拱脚部位相对较小,但其位移值沿径向衰减速率较慢,得出该部位稳定性较差、强度最低,需重点控制其围岩内部为宜,并提高支护强度。   (3)隧道拱顶内部位移量远大于其他部位,这与拱顶下沉大于洞周水平收敛的规律相吻合,即在不埋设围岩内部位移测点的情况下,可以运用拱顶下沉和洞周水平收敛来推测隧道不同部位围岩内部位移的情况。   2围岩变形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2.1计算模型   采用Midas/GTS软件对隧道施工过程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模型只考虑隧道一定范围内的土体特性,在计算过程中对实际工程进行相应简化,将围岩视为连续、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仅考虑围岩自重。为减小有限元模型中边界约束条件对计算结果产生的不利影响,计算模型的边界范围在各个方向上均取不小于两倍的洞跨,其中在水平方向隧道左右两侧各取两倍洞跨,在竖直方向上按实际地形选取,边界条件除上表面自由外,其他各面均为简支约束。隧道为五心圆仰拱曲墙,宽取15.20 m,高12.98 m。结合隧道工程地层,选取与实测相应断面进行数值分析,计算时围岩采用实体单元进行模拟。   2.2计算结果及分析   2.2.1拱顶下沉分析   隧道围岩拱顶下沉随着掌子面的推进先增加后稳定,从1~9施工步沉降速率基本不变,保持在3 mm/d左右,到第12步达到稳定,在施工模拟中第12步即封闭仰拱,这与实测变形规律一致。数值计算拱顶总沉降为26.20 mm,比实测值大3.7 mm,推测原因为在模拟计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