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年]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 先秦文学】.ppt
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一、《九歌》 原为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 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 王逸认为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所以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 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艺术特色: 善写男女感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二、《天问》 “天问”即问天 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 诗篇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展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硕和战乱兴衰等历史故事 表现了屈原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天问》是中国古典诗坛上的一朵奇葩,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三、《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思想: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 屈原: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坚持理想、舍生取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夫: 隐者,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 与世浮沉、明哲保身 艺术特色 对比烘托,比喻,反问 后世影响 1、清浊之辨(梦与觉,醉与醒) 喻指精神的醉和醒悟。这成为了中国文学中清官思想的源头。 《渔父》之后,清官与清流思潮,基本上成了历代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2、“渔父”意象(原型) “渔父”意象 1、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 2、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 (1)“渔”,含垂钓之风 (2)“父”,老年男子经历沧桑坎坷,归心淡泊 (3)“水”,道家认为是万物之本,“上善若水”,道家理想追求 (4)“舟”,到达理想境界的途径 3、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 第五节 宋玉《九辩》 一、宋玉: 战国时期人,屈原后学。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宋玉、潘安、兰陵王、卫玠)。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的典故皆他而来。 二、《九辩》思想: 贫士失职,怀才不遇 三、艺术特色: 善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句法多变,能巧妙地运用双声叠韵和叠字等修辞手法 第六节 楚辞的地位及影响 1、开创了个性化的文学 2、推动了爱国主义文学的形成、发展 3、开创了新诗体(楚辞体)(开启了“汉赋”) (句法参差灵活,结构富于变化),推动了诗体的发展(吸收民歌手法,打破四言体的格局) 4、奠定了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 5、提出了“发愤以抒情”的悲剧理论 6、形成中国山水文学的基础 7、形成了以美人香草为寄托的新的艺术手法(对“诗”的比兴手法的创造性发展) 后世对屈原的评价 贾谊《吊屈原赋》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杜甫《戏为六绝句》: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梁齐作后尘 。 第一次作业 解释《诗经》的“六义” 一、顺应自然的哲学观 《逍遥游》 二、虚己处世的人生观 虚己免害 逃避现实: “明哲保身” 三、政治思想 1、蔑视礼法和权贵。 2、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 3、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 (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庄子陪葬 庄子快要死了,学生想用很多好东西给他做陪葬。庄子说:“我以天地为棺椁[guǒ],以时间为连璧,星辰为珍珠,万物是可以作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够多吗?哪里还用着加上这些东西!”学生说:“我恐怕乌鸦老鹰的吃您的遗体。”庄子说:“在地面上被老鹰吃,在下面被蚂蚁吃掉,夺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这是多么偏心啊。” 四、文学思想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艺术特色: 1、善于刻画各种特征鲜明的形象 2、叙事风格:善虚构,情节曲折等 3、文章具有“断续”之妙 4、自由灵活的语言 五、游世思想 (1)内涵: 庄子所提出的“游”,根本上是一种心灵的游、精神的游,是不为欲所动,不为物所累,无牵无挂,无拘无束,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某种境界。 (2)背景:两种困境 来自个体的困境和来自社会的困境 个体的困境:生死之困 社会的困境:生存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