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世
說
新
語
箋
疏
余
嘉
錫
撰
世 說 新 語 箋 疏
余嘉錫撰 周祖謨 余淑宜整理
中 華 書 局
世說新語箋疏
前 ⾔
周祖謨
世說新語雖是古代的⼀部⼩說,但⼀直爲研究漢末魏晉間的歷史、語
⾔和⽂學的⼈所重視。作者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史稱「愛好⽂義,⽂辭
雖不多,⾜爲宗室之表」。此書採集前代遺聞軼事,錯綜⽐類,分德⾏、
⾔語等三⼗六⾨,所涉及到的重要⼈物不下五、六百⼈,上⾃帝王卿相,
下⾄⼠庶僧徒,都有所記載。從中我們可以觀察到當時⼈物的⾵貌、思想、
⾔⾏和社會的⾵俗、習尚,這確實是很好的歷史資料。⾄於⽂辭之美,簡
樸雋永,尤爲⼈所稱道。其書⼜得梁劉孝標爲之注,於⼈物事跡,記述更
加詳備。
孝標博綜羣書,隨⽂施注,所引經史雜著四百餘種,詩賦雜⽂七⼗餘
種,可謂弘富;⽽且所引的書籍後代⼤都亡佚無存,所以清代的輯佚家莫
不視爲鴻寶。在劉孝標注以前,舊有敬胤注,⾒⽇本影印的宋本世說汪藻
所撰的敘錄考異。汪藻在考異中所錄敬胤書共五⼗⼀條,其中⼗三條無注。
案敬胤事跡無考,據「王丞相云刁⽞亮之察察」⼀條注⽂,知與卞彬同時,
當爲南⿑⼈。敬胤注與劉孝標注全不相同,雖採錄史書較詳,⽽缺乏翦裁,
除雜引史書外,閒或對臨川原作有所駁正。今本世說尤悔篇「劉琨善能招
延」⼀條的注⽂中尚有敬胤注按語,不曾被宋⼈刪去,惟⽂句⼩有裁截。
敬胤原書早已亡佚,⽽劉孝標注獨傳⾄今,這或與孝標書晚出,且引據該
洽,注釋詳密,翦裁得當有關。孝標的名聲⼜⾼於敬胤,⾃不待⾔。今本
孝標注幾經傳寫,宋刻本已與唐寫本不盡相同,疑其中也不免有敬胤按語
夾雜在內。惟孝標所注,雖說精密,仍有疏漏紕繆,直⾄近代始有⼈鈎深
1
前⾔
索隱,爲之補正。
本書名爲箋疏,是外舅余嘉錫(季豫)先⽣所著。作者爲史學名家,
以精於考證古代⽂獻著稱,歷任北京各⼤學教授,講授⽬錄學、經學通論、
駢體⽂等課程。平⽣以著述爲事,博覽羣書,對⼦史雜著尤爲嫺熟,著有
四庫提要辨證、⽬錄學發微、余嘉錫論學雜著等書。本書經始於⼀九三七
年,曾分⽤五⾊筆以唐、宋類書和唐寫本世說殘卷校勘今本,⼀九三⼋年
五⽉⼜⽤⽇本影印宋本與明、清刻本對校。於時國難⽇深,民族存亡,危
如累卵,令⼈憤悶難平。七⽉七⽇盧溝橋事變作,北平淪陷,作者不得南
旋,書後有題記稱:「讀之⼀過,深有感於永嘉之事,後之視今,亦猶今
之視昔。他⽇重讀,回思在莒,不知其欣戚爲何如也。」⾃此以後,作者
⼀⾯筆錄李慈銘的批校、程炎震的箋證、李詳(審⾔)的箋釋(載⼀九三
九年制⾔雜志第五⼗⼆期)以及近⼈談到的有關世說的解釋;⼀⾯泛覽史
傳羣書,隨⽂疏解,詳加考校,分別⽤朱墨等⾊筆書寫在三部刻本中。每
條疏記,動輒⾧達⼆、三百字,楷法精細不苟。字⼤者如⾖,⼩者如粟,
甚且錯落於刻本字裏⾏間,稠密無間。⽤⼼之專,殆⾮常⼈所能及。平時
夙興夜寐,直⾄逝世前⼆年,即⼀九五三年,⼗餘年間,幾乎有⼀半時⽇
⽤在這部箋疏上了。惟平⽣寫作,向無⽚楮箋記,臨紙檢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