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政治复习笔记.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专升本政治复习笔记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   (一)哲学的本质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自发世界观的关系。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内在一致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或基本阵营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三)哲学基本派别的形态(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不同回答)   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   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对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回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前提——自然科学前提。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最主要、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第一、是将科学的实践观点贯彻始终的理论体系。   第二、是自觉地与实践保持密切联系的理论体系。   2、科学性   第一,是具有完整性和严密性的理论体系,实现了两个"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第二,是正确规定了哲学的对象和任务的理论体系。   第三,是正确反映了现实的、具有真理性的理论体系。   3、阶级性——反映、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革命性——具有最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理论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具体化。是指用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丰富、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讲物质和意识   一、物质   (一)旧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某种具体的物质实体。   2、近代西方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物质结构某一具体层次。   共同缺陷:把一般与个别混为一谈,把一般归结为个别,用个别代替了一般。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1、揭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   2、揭示了物质可以被人的意识所把握,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   3、揭示了物质标志的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区分了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三)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区别: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揭示的是物质形态的个性、特殊本质。哲学物质范畴揭示的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特性。   2、联系:哲学物质观以自然科学物质学说为基础,不断丰富和完善。正确的哲学物质观指导自然科学沿着唯物主义路线发展。(辨析题、选择题)   二、运动   (一)运动及其多样性   1、运动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1)在运动与物质关系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其一,设想不运动的事物——形而上学的倾向。   其二,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的观点。   (1)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2)相对静止的含义——两种情形:   第一,事物空间位置的相对稳定性。   第二,事物的量变状态。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第一,相互区别。   第二,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其一,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其二,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三、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决定性环节)。

文档评论(0)

明若晓溪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