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潘际銮-30年只为一“焊”,90高龄不辍攻关
潘际銮:30年只为一“焊”,90高龄不辍攻关
潘际銮是我国焊接领域的开拓者。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第一个焊接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以及清华大学的焊接专业,都由他筹建。
下载论文网 /3/
工业机器人的手,早已经“伸”到了焊接领域,但面对火箭、航母、油罐等超大型工件,依然束手无策。
事实上,仅从技术层面而言,早在十几年前,潘际銮团队研发的无轨爬行焊接机器人就攻克了这一难题。
在垂直或弯曲的金属板上,这些聪明的家伙自己寻找焊缝,自主计算焊缝中央位置,最后完成精确“缝合”。
然而,在这项价值上千亿元的科研成果和产业化之间,还存在另外一道“缝”。“焊”上这道缝,对于这个团队来说,是另外一种挑战。
2008年,江苏一家企业和团队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却没能进一步坚持,转而去做了短期内能更快收回成本的其他产品。2016年,来自河北的房地产老板表示有投资的兴趣。年近90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冒着大雨坐了5个小时的车过去洽谈,结果仍是不了了之。
“老板们对跑来跑去能说会跳的机器人更感兴趣,见效快,也赚钱。但我去做那些,就没有味道,因为它们解决不了我最关心的问题。”潘际銮说。
为解放辛苦作业的焊接工人
焊接的研究绝不仅限于实验室。从接触焊接起,他就经常跑工地,和工人师傅们共同解决技术问题。这项工作的辛苦,他再熟悉不过。
曾师从潘际銮的福州大学前校长吴敏生清楚地记得,1979年5月,潘际銮赴成都参加全国焊接学术会议,回来后一度寝食难安,不厌其烦地向学生们描述:一位工人使用传统的焊机,从内外双面,焊接大直径合金钢罐体。罐体管壁厚100毫米以上,为达到工艺质量要求,管件必须预热到200℃。因此工人身穿厚厚的石棉服蹲在一个小小的铁笼里,然后铁笼被吊车吊进罐内。
200℃的高温可以使水一下子就变成蒸汽,但工人们硬是要在这里坚持十几分钟。灼人的高温使狭小的空间里聚集了大量有害气体,救护车必须一直在场,随时准备抢救休克的工人。
这位焊接专家对此深感内疚。从那时起,潘际銮就有一个想法:总有一天,要实现大型工件的焊接自动化。
一次考察期间,潘际銮看到美国一家公司研发的焊接机器人,可以像跳蚤一样沿轨道爬到工件上焊接,他由此得到启?l,产生用爬行式焊接机器人解决大型结构焊接自动化的构想。
他对清华机械系焊接教研室的高力生等人说:“这是我们的研究方向,将来我们焊球罐、军舰、巨轮,也要让机器人爬上去焊,不用焊接工人再那么辛苦,而且不要再铺轨道。”
一套别墅换不来的关键技术
实现这个想法的关键,在于研制出一个可以摆脱轨道自主爬行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的雏形,直到1997年才由闫炳义和他的夫人卢勤英设计出来。
闫炳义是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和潘际銮合作的焊接技师。1997年,闫炳义已经退休,却仍惦记着老哥儿几个的未竟事业,终于琢磨出了无轨电磁爬行机。
这个爬行机具备在大型结构件外立面进行喷漆、检测等多种使用前景,很快有人上门求购,张口出价二三十万。那个年代的二三十万,可以在北京郊区风景秀美的地段买一套别墅。
当时的潘际銮正在南昌大学当校长,主要精力放在让南昌大学早日进入“211”。趁潘际銮来北京开会的间隙,闫炳义夫妇邀其参观他们的爬行机。潘际銮敏锐地认定,以此为基础,制作爬行式焊接机器人,就能解决大型结构焊接自动化的问题。他再三叮嘱闫炳义谁也别卖,并把高力生等人叫来,对爬行机进行进一步改造。
研究工作随后兵分两路:闫炳义、高力生、卢勤英及部分研究生在清华大学开展研究;当时在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当教授的张华带领部分研究生在南昌大学从事研究。课题组先后研制了电磁式、履带永磁式、轮式、轮履结合式四代机器人。
“每一代机器人的‘分娩’过程都十分不易,曾经有一段时间让我们很难熬,因为不知该怎么解决机器人负重的问题。研究团队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克服了无数困难。”回顾这项研究时,当时的课题组成员、现任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张华不胜感慨。
如果想要摆脱轨道,只会爬还不行,爬行机还需要一套跟踪机构。经过长达10年的研究,潘际銮团队终于研制出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并申请获得了美国专利。2003年11月,国内焊接行业全部院士和数名顶尖级专家对项目进行了鉴定,一致认为“其成果的技术集成与创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06年,在有着焊接界奥运会之称的“北京?埃森焊接与切割展览会”上,这款机器人一露面便成为全场焦点。
截至2016年12月20日,最后一项“863计划”课题结题时,他们研发的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所涵盖的技术已经横跨机械、物理、数学、控制、软件、焊接等多个领域,其中光数学算法就多达上百项。
“80”后“90”后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