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写才子佳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却又跳出一般风花雪月的局限,反映了崭新的爱情观,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婚姻理想,歌颂了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在元代杂剧中具有“天下夺魁”的成就。 《西厢记》的主题思想 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郭沫若 当代世界,“暴力对美色的霸抢远未结束,权力对美色的侵吞仍显贪婪”;以金钱为媒,“用钞票铺设婚床”的现象更为多见。 ----李存葆在《飘逝的绝唱》 绝色女子是上苍鬼斧神工的大艺术。似乎上苍早就为这对恋人的心灵的约会作过精心的设计。张生之严父严君曾官拜礼部尚书,但不幸父母双亡,张生裘弊金尽,书剑飘零。他自幼萤窗雪案,乱垢磨光,胸有丘壑,笔有藏锋。然命运多舛,及至23岁仍功名未遂,冷衾无侣。张生自恃有陆海潘江之才,视金蟾折桂如拾草芥。赶考途中,他一无挂碍,悠然自得。来到普救寺山门前,游也豫也地拾级而上,移步于喷射着盛唐华彩的寺中…… 飘逝的绝唱 (节选) 李存葆 寺中九曲回廊傍近月亮门的一侧,曾是张生的“惊艳”处。 当长叹“花落流水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莺莺,遵母命与红娘款款点点的来到寺内,蓦地被游兴正浓的张生窥见了,莺莺的绝世姿容立时摄住了张生的目光,燃亮了他的双瞳。惊呆过后,张生破天荒地呐喊到:“呀!正撞着五百年前的风流孽怨!” 张生虽一介寒士,但毕竟是官居一品的礼部尚书的遗孤,且又来自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之故乡、唐时之陪都洛阳,用张生自己的话说,他见过的玉人何止万千,为什么独有崔莺莺使他“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呢? 这是因了莺莺是一美于众美的殊美之女子。 正当张生忘情的鉴赏着莺莺的绰约风姿时,被红娘一眼瞥见,她忙扯起莺莺的素纱长袖,欲往回返。被人欣赏向为美姝丽媛的一大快事。实际上,张生瞧莺莺时那如痴如醉的憨态早就被莺莺觑到了。此刻,她仍不嗔不喜,莲步轻移方径,临去时蓦然回首,向张生投以“秋波一转”……至美的“秋波一转”,是天国瑶池里的圣波在人世间的俄尔一闪,它仿佛能把世界上的一切曼妙与绚丽都集中于那芳菲一瞬。至美者秋波一转里流泻出的美,与轻佻女郎吊眉眼时所传递出的光,有着云泥之别。至美者秋波一转里所发生的美感,与美学理论家上的美感最为接近,它不包括生理上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欲感。它是一种人们向崇拜圣母时一样的圣洁的美感。 随着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沉浸于“蓝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的氛围里的张生,心灵中产生了一种如沐圣雨,如饮琼浆的不可言喻的愉悦。 * *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元 · 王实甫 长亭送别 在山西省永济市城西十二华里(即古蒲州城东五华里)的峨嵋岭有一座古寺,称为普救寺。它始建于隋,扩建于唐;后虽曾毁于地震、大火,但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特别是1958年以来,更按原貌重修,今已成为山西省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人们对这座古寺之所以如此关注,就因为家喻户晓的古典戏曲名著《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这里。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它的故事题材取自公元九世纪唐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亦名《会真记》)。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四百年左右的时候,即金代章宗时,说唱家董解元写成了《西厢记诸宫调》(后人习惯称之为《董西厢》),使崔、张恋爱故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王实甫杂剧《西厢记》(为便于区别,也有人称作《王西厢》)的基础。 从三千言的传奇文《莺莺传》变化到五万言的诸宫调《董西厢》,故事的内容、格局、人物、情景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编撰杂剧 14 种 ,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长亭送别 “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