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晏子对齐侯问.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语文晏子对齐侯问

晏 子 对 齐 侯 问 晏子对齐侯问 教学重点 1.本文关于“和” 与“同”的不同的分析。 2.本文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 。 作品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左传》虽有解经(为《春秋》作注解)性质,但大体上可认定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始,至鲁悼公四年(前464)止,较详细记载了这25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其中,对诸侯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斗,所记尤为具体翔实。 《左传》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大多数篇章堪称先秦叙事性散文的代表作。它记叙线索清晰明了,取材详略得当,笔法多有变化,语言明快流畅,描写战争往往重视交待其前因后果而揭示胜负的必 然性。在叙事过程中,还能注重对人物言行和内心活动进行细致刻画和深刻的揭示。上述特点,对于后来的史书与散文写作产了很大影响。 背景简介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民处水火。《左传》 写作年代虽至今没有定论,但应与此同时或稍晚。《左传》 记事基本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序,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 错综复杂的角逐,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内部的变革及 趋向。叙事中敢于直书不讳,带有鲜明的倾向性。有 比较进步的是非、爱憎观和历史观,并通过富有特 征的细节描写,把统治者的暴虐荒淫、丑恶污秽揭露无遗。而忠良机智的晏婴、刚直不阿的叔向、精明而有远见的子产等人,则被作为系国之安危的人物来加以肯定和赞扬。 本文所记为昭公二十年。 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 “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 景公说:“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和谐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了,百姓没有争斗之心。所以《诗·商颂· 烈祖》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睦不争斗。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 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 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豳风·狼跋》说:‘美好音乐没瑕疵。’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得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能总是‘相同’ ,就和这些道理是一样的。” 内容述评 本文主要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晏子认为;君臣之间的“和”,不是不分黑白、混淆是非的和稀泥,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君可则献其否,君否则献其可”,君臣之间,应允许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而“同”则相反。“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表。如梁丘据之同于齐侯,乃是为利益驱使谄媚君王,不说真话实话,影附响随,以保持表面上的一致。这不仅表明臣僚人品的低下,也容易助长君王的专制思想,这样的“同”,与“和”是有天壤之别的。 和的观念,既是宇宙万物起源、构成、发展的规律之一,同时也是古人对事物的独特理解。和的内涵,既包括了自然规律,也包括了人的理智对秩序的追求,即人为的秩序。   和的观念被付诸实践,就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国家兴盛的理想状态是和谐:君臣之间、官民之间、国与国之间、朝野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协调,利益趋于一致。 思考与练习 一、晏子所论与后面一篇课文中史伯所论有什么异同? 二、为什么说“和”与“同”是两种不同的政治状态? 三、本文的说理有什么特点? 教学参考 晏子的爱民思想与事迹 (/html/2004/10/09/20041009134900.html) 晏子的廉政思想 (/news-notices/sho

文档评论(0)

rabbitc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