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普通话文献总结.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方普通话文献总结

地方普通话文献总结   摘 要: 作者通过对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有关“地方普通话”的理论研究与个案研究的归纳与总结,对“地方普通话”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归纳,概况出各期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列举了各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   关键词: 地方普通话 普通话 理论研究 个案研究   一、“地方普通话”的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制定了很多的方针与政策,鼓励与支持方言区的人们学习与使用普通话,增加普通话的交际功能与适用范围。长期以来,在国家推广普通话的背景下,汉语方言区、少数民族地区与海外华人社区的人们都有学习与使用汉语普通话的主观愿望,且热情很高。近几十年来,很多学者对这种带有明显地域色彩与民族特征的普通话进行了命名,主要有“方言普通话”、“地方普通话”、“方言腔普通话”、“方言区普通话”、“带有方言色彩的普通话”、“民汉中介语”等。“地方普通话”可以视作标准汉语普通话的一种地域变体,它是各方言区的人们在学习与使用标准普通话的过程中,因受方言母语的影响而讲的一种带有不同程度地方口音的、不甚标准的普通话。   二、对地方普通话的研究   对地方普通话的研究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两大类。从时间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上世纪九十年代”与“本世纪至今”三个时期,具体内容如下:   (一)1980—1989年:“初步发展时期”   八十年代,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注意到地方普通话现象的大量存在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地方普通话在名称、性质、研究意义上的认识与针对地方的个案研究等。这一时期,对地方普通话的研究属于初始阶段的探索,开启了地方普通话研究的新领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当然,这一时期在理论上对地方普通话还没有很明确与统一的说法,而且对地方普通话的个案研究数量也很有限。   1.个案研究   八十年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主要有陈亚川的《闽南口音普通话说略》和姚佑椿的《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说略》。1987年发表的《闽南口音普通话说略》是首篇对地方普通话展开的个案研究。1988年姚佑椿的《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说略》是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总结出了受上海方言影响的上海普通话语音方面的主要特点,并按照普通话的好坏程度对其进行了分类。此外,还对一些语音特征的产生原因联系说话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年龄、性别、职业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2.理论研究   在理论方面,对地方普通话的研究始于1988年李如龙的《论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过渡语》。该文首先定义了什么是过渡语,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在研究方法中,他指出在调查中“最好采取不公开录音的方式”来取得自然状态下的语料,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还要考虑说话人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姚佑椿《应该开展对“地方普通话”的研究》(1989)一文中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即“地方普通话到底算不算普通话”与“地方普通话值不值得研究”。   (二)1990—1999年:“进一步发展时期”   对带方言口音的普通话的总论较多,但对一些具体的地点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某地的地方普通话的研究材料比较有限,缺乏对整个的音系的研究。对各地带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基本上采用简单的描写,还没有进行足够深入、细致的定量分析。   1.个案研究   1990年,陈松岑在《绍兴市城区普通话的社会分布及其发展趋势》中首次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绍兴城区的普通话”。作者对浙江省绍兴市城区的居民进行了大样本的社会调查,并统计出该地居民学习与掌握普通话的人数比例及途径,结果显示大部分人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这一途径来学习与掌握普通话。同年,汪平发表了《上海口音普通话初探》,该文主要对比了上海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对带有上海口音的普通话的语音系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并对某些语音特征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解释。   2.理论研究   1990年6月5日至8日,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普通话与方言问题学术讨论会”,很多专家与学者从总论的角度对“地方普通话”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并提出了十分精彩的论述。于根元先生在大会总结发言中指出,“地方普通话”是国家推广普通话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各方言区的人们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而产生的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此外,会议还肯定了地方普通话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次年,陈亚川发表了《地方普通话的性质、特征及其他》,在文章中作者对地方普通话的性质、主要特征与研究意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他认为,“地方普通话是学习普通话的人在普通话输入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与标准普通话有不同程度差距的语言系统”,具体表现为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1998年10月,香港中国语文学会也进行了时间长达一年多的有关“大众普通话”的讨论。众多学者针对这一现象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