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赣东北木偶戏音乐剖析
赣东北木偶戏音乐剖析
赣东北地区是古饶州府、广信府所在地,位于赣、皖、浙、闽四省交界之处,且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为此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宋元以来,这里成为南戏走向西南内陆的必经之地,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就是南戏流传到这里,与当地文化交融而形成的。弋阳腔在这里的影响非常深远,对当地戏曲文化的繁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明代以来,赣东北地区到处都有戏班活动的身影:明代有弋阳腔、青阳腔、乐平腔、徽州腔等,清代有饶河高腔、信河高腔以及各种乱弹腔。丰富的戏曲活动也孕育了厚实的戏曲市场,培养了庞大的受众群体。赣东北地区繁荣的戏曲文化,直接影响着当地木偶戏的发展。作为与当地戏曲并驾齐驱的一种表演形式,赣东北的木偶戏与当地其他戏曲声腔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唱腔音乐
赣东北木偶戏的唱腔音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明代以来共经历了弋阳腔(高腔)――高腔与弹腔并存――弹腔三个时期。
一、弋阳腔时期
由于受弋阳腔的影响,赣东北地区的木偶戏在明代是以唱弋阳腔为主的。根据相关记载,这时期的木偶戏常演的剧目以历史题材及神话题材为主,主要有《东游》、《西游》、《南游》、《北游》、《封神》、《三国》、《目连》等,基本上都是连台大戏。弋阳腔的曲牌非常丰富,明代时有四百余支,现存218首。这些曲牌有的来自唐宋曲词、北宋诸宫调及宋元南戏,还有的来自民间歌曲及佛道唱腔。后人把明代弋阳腔的曲牌大致分为五大类:
1.【驻云飞】类曲牌:现存有【驻云飞】、【驻马听】、【风入松】、【黄莺儿】、【风马儿】等40余支曲牌,一般为五声性徵调式,唱腔平稳,主体腔句的音域一般不超过八度,高音部分则由帮腔完成,因在人的自然专区唱,故而显得质朴平和、亲切感人。在弋阳腔的所有曲牌中,【驻云飞】是最常用的、最有代表性的曲牌。
2.【江儿水】类曲牌:现存有【江儿水】、【四朝元】、【江头金桂】、【下山虎】、【尾犯】等20余支曲牌,以五声性商调式为主,旋律优美动听,富于歌唱性,一般带有较长的拖腔,或在句尾常用长韵帮腔。
3.【红衲袄】类曲牌:现存有【香罗带】、【红衲袄】、【皂罗袍】、【不是路】等10多支曲牌,五声或六声羽调式。这类曲牌的帮腔在形式上较为丰富,包含了长韵、中韵和短韵三种类型,其中中韵和短韵帮腔较多,长韵帮腔较少。
4 .【新水令】类曲牌:现存有【新水令】、【朝天子】、【北新水令】、【滴溜子】、【滚绣球】、【桂枝香】、【山坡羊】等10多支曲牌,音阶有五声、六声或七声,以羽调式为多,其滚句常有徵商和徵角色彩。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曲牌联缀体格式,即把五支以上不同名目的曲牌联缀,并以其中某支曲牌为主体曲牌而重用。
5.【汉腔】类曲牌:这一类曲牌较为复杂,目前能确定名称的有【大汉腔】、【小汉腔】、【孝顺歌】、【锁南枝】、【莺啼序】、【寄生草】等20余支。其音阶调式一般为五声徵调式,在传统剧目中,这类曲牌的流板滚句中的徵商色彩、帮腔句的商徵及羽徵色彩非常有特色,徵调式的特征得以保证。
这一时期的木偶戏班的乐队,也与弋阳腔一致,只用锣鼓伴奏,不用管弦托腔,场面气氛较热烈。另外,乐队人员还兼唱帮腔。
二、高腔与弹腔并存时期
明朝末年,由于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再加上连年战争,赣东北木偶戏受到重创。到了清初,随着社会的相对稳定、经济的逐步发展,戏曲才慢慢得以复苏,然而此时的木偶戏艺人已不能完全恢复到明代的原貌了:一方面,由于之前的社会动荡,导致木偶戏的原有曲牌、剧目及表演技艺大量失传;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变迁,老百姓的欣赏趣味不同了,古老的弋阳腔也随着时代的要求而变化。清初以后,花部新腔开始流行,很多木偶戏班追逐时尚,纷纷学唱弹腔曲调,于是就出现了弋阳腔与弹腔并存的局面,这时的弋阳腔被木偶戏艺人称为高腔,兼唱弹腔,但各戏班的师傅都仍以高腔为正宗。到了清中期以后,乱弹戏越来越受欢迎,高腔戏则被冷落,为了生存,许多木偶戏艺人不得不放弃高腔而改唱弹腔了,无论是剧目、唱腔或木偶头的建置都改为弹腔体制,这是高腔木偶向弹腔木偶演变的一个转折时期。
三、弹腔时期
清中期以后,赣东北木偶戏逐渐以唱弹腔为主,兼唱部分高腔和昆腔。到了民国时期,高腔完全不唱了,许多高腔的本子逐渐流失,有的也被改为用弹腔演唱。笔者在采访赣东北地区横峰县紫鸿班艺人时,发现他们现在还能演出弋阳腔《西游记》连台本,但只唱弹腔不唱高腔。
赣东北木偶戏班常用的弹腔音乐很丰富,主要唱腔有二板(又名二凡)、西皮、四平调、沉香调(秦腔)、老拨子、浦江调、上江调、浙调以及民歌小调等,除民歌小调外,其唱腔都属于板腔体音乐结构。赣东北木偶戏艺人所演的剧目有的以二板和西皮为主要唱腔,有的以秦腔拨子为主。从收集到的资料中,发现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