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间与理论.docVIP

十六大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间与理论.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十六大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间与理论

十六大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间与理论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加强农业、搞活农村、致富农民,是我们党执政以来的基本主张,也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多次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业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多次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要把“三农”工作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2003年以来“三农”工作不断升温,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国家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为党治国理政积累了宝贵的新鲜经验。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执政理论的创新      从党的历史文献看,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和使用过“社会主义新农村”。毛泽东在50年代组织制定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是我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早的纲领性文献。1957年3月,刘少奇在湖南长沙市中学生代表座谈会上讲话时,更是明确地提出和使用了“新农村”。他说现在的任务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196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又使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但上述“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着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印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政治口号或一种政治动员。   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5个“1号文件”,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强调“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农村废除了自1958年就开始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全国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新农村”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涵义。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历史性转变,也体现了新农村目标要求的转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实施,各地小康村建设经验的逐步积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愈益丰富和明晰。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目标。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要求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并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重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思想基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时,将其放在“五个统筹”之首,意味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理念呼之欲出。   2004年初,中央针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的状况,在时隔18年之后,又一次用中央“1号文件”要求全党必须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文件指出,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在当年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并且首次提出了“两个趋向”的理论。12月底,党又以2005年“1号文件”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出了9个方面的27条具体措施。   经过又近一年的实践探索,党对怎样加强农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有了更加清醒而全面的认识。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从系统解决“三农”问题出发,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从1955年毛泽东组织制定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党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艰辛探索。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论的创新。2006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时,对这种创新用“四个更”作了高度概括。即这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方针更明确、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