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年度广东医学科技奖公示表.doc
PAGE 2
- -
2018年度广东医学科技奖公示表
推荐奖种
医学科学技术奖
项目名称
癌症患者癌因性疲乏及化疗不良反应与治疗药物监测在个体化治疗的系列研究
推荐单位
汕头大学医学院
推荐意见
该项目立足于“临床患者的个体化治疗”这一主题,针对“长期以来临床治疗沿袭了单一凭经验用药的治疗模式”,具有很大的弊端性和局限性,治疗的效果会因此而大打折扣,为了突破这个瓶颈,该课题组依托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粤科规划字【2013】 137 号)运用药物分析手段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对患者体内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药物在体内过程、与药效相关的药物浓度等监测下临床给药模式进行系列研究:发现AQP3、AQP5、TNF-α、IL-1、17-OHCS与肿瘤患者预后及化疗不良反应密切相关,率先发现阿比多尔、4-甲基伞形酮(4-MU)、扎托布洛芬在体内对UGT酶活性有影响的药物及其机制,率先摸索出粤东地区患者使用5-Fu(最佳治疗窗即AUC范围为28-39mg·h/L)及紫杉醇(Tc>0.05维持26-30h之间临床疗效最好,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的最佳治疗窗。上述成果为开展患者个体化治疗、提高患者疗效、减少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有效预测肿瘤患者预后等提
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该课题组研究成果在相关领域发表论文14篇, 其中13篇为SCI收录杂志,1篇为英文文章。 总影响因子15.734,单篇影响因子最高5.168。经汕头大学医学院图书馆检索结果,该项目系列论文总被引次数50次,他引频次数总计50次,单篇最高被引频次为16次。
推荐申报一等奖。
项目简介
1、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为了寻找可供临床药物治疗更安全、更有效、更经济,特别在抗肿瘤治疗中,为提高化疗疗效,减轻化疗相关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节约治疗成本的新给药模式,对患者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药物在体内过程、与药效相关的药物浓度等监测下临床给药模式进行系列研究。
2、主要技术创新点:
(1)运用分子生物学监测技术率先发现ESCC组织或血液中AQP3和AQP5这两种蛋白同时高表达与晚期浸润深度侵袭性淋巴结状态和阳性远处转移均有关,且是ESCC患者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2)运用分子生物学监测技术通过对癌症患者(肺、乳腺、消化道等癌症)体内TNF-α、IL-1及尿中17-OHCS浓度水平的监测,结合癌因性疲乏-不良反应(CRF-ADR)综合评价量表的建立,发现TNF-α及IL-1与患者癌性疲乏有密切关系,而17-OHCS水平异常升高是预测发生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重要指标。
(3)通过药物分析手段发现在肝癌患者肝微粒体中UGT1A9表达降低而使阿比多尔的消除速率降低,导致阿比多尔在体内浓度异常升高诱发毒性。
(4)通过采用UPLC测定肝癌患者4-甲基伞形酮(4-MU)活性代谢改变,4-MU为UGT酶催化反应的底物,也是透明质酸合成的典型抑制剂,发现患者血清丙氨酸(ALT)的活性与4-MU葡萄糖醛酸化活性之间发现了良好的相关性,证明监测肝癌患者血清丙氨酸是4-MU活性代谢改变的可靠性生物标志物,提示在肝癌患者治疗中密切关注ALT的变化。
(5)发现在癌症中扎托布洛芬通过抑制UGT1A1酶活性,对伊立替康活性代谢产物SN-38葡萄糖醛酸化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伊立替康的血药浓度。
(6)发现紫杉醇Tc>0.05维持在26-30h之间临床疗效最好,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也证实了紫杉醇基于体表面积或最大耐受剂量制定的给药方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指导临床使用紫杉醇治疗时,在体内暴露的浓度大于0.05维持时间在26-30h之间不良反应最轻,疗效最好。
(7)率先研究得出粤东地区5-Fu最佳治疗窗即AUC范围为28-39mg·h/L;指导临床使用5-Fu治疗癌症患者时,保持在癌症患者中5-Fu的AUC范围为28-39mg·h/L是疗效最好,不良反应最轻。
3、推广应用效益情况:
本项目成果已经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揭阳市慈云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长沙市第三医院及其他医院推广使用,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这些新发现为开展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患者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节约治疗成本、减少治疗引发的相关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也在抗肿瘤治疗中有效预测肿瘤患者预后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客观评价
本项目研究属于药效学领域,立足于“临床患者的个体化治疗”这一主题,针对“长期以来临床治疗沿袭了单一凭经验用药的治疗模式”,具有很大的弊端性和局限性,治疗的效果会因此而大打折扣,为了突破这个瓶颈,本课题组依托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粤科规划字【2013】137号)运用药物分析手段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患者体内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药物在体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