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北大未名BBS-北京大学.DOC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学史-北大未名BBS-北京大学

中国文学史(二)复习思考题 PAGE 1 中国文学史(二)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门阀士族 为了压制贵族,造成绝对王权,先秦时期君主们都提拔了不少自由平民和低级贵族参加到官僚政府机构。春秋、战国之际,“竹帛下庶人”(章太炎《检论订孔》上 ),列国诸侯更是大力提拔“士”作为官僚机构的骨干,世卿自此而坠。两汉的所谓布衣卿相,也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致身通显。他们不但授徒讲学,门生弟子千万,形成一种利益集团和社会力量;而且子孙往往绍继家学,也必然造成累世公卿的情况。大家族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在东汉时就已经逐渐出现了。过去“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后汉书·章帝纪》建初元年(76)诏),自东汉后期开始“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仲长统《昌言》),“贡荐则必阀阅为前”(王符《潜夫论·交际篇》),“以族举德,以位为贤”(《潜夫论·论荣篇》)了。 曹魏初期,实行九品官人法,州郡大小中正皆由当地著姓士族担任,九品的定评,自然操纵在他们的手中,于是官品的升降,大都凭借“世资”,久而久之,更造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晋书·文苑王沈传》),“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卿,无仕进之路”(《二十二史札记》)的情况。所以,曹魏以后,世族势力更加发展。如颍川荀氏、颍川陈氏、东海王氏、河东裴氏均在魏晋南北朝为世“冠冕”。后来琅邪王氏、陈郡谢氏,俱为江左“盛门”。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自北朝至隋唐,也是“衣冠”连绵不绝,累世富贵。 建安风骨 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先出现的是“风骨”这一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时的人物品评。在《世说新语》中,即经常出现以“风神”、“风气”、“风骨”等来品评人物的术语,后来“风骨”的概念运用到了书法、绘画领域。大致而言,在书法上字写得有神韵、有生趣,便属于“风”的范畴。线条劲拔,有笔力,属于“骨”的范畴。 文学批评中运用“风骨”的概念,是从刘勰开始的。他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指出:“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刘勰所说的风骨,是既有感染力,又具有正直、高尚的思想感情,同时又通过刚健有力、明晰简炼、富有逻辑力量的言辞表现出来的一种美学特征。实际上,刘勰并未直接提出“建安风骨”这一概念。到了唐代,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汉魏风骨”,而他的“汉魏”实指“建安”,于是“建安风骨”这一范畴便流行开来。 “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所谓建安风骨,是指作品的内在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貌。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宁,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大都形成了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特点,而在艺术风格上又表现明朗刚健,骨力遒劲,这种充实的思想内容,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以及语言表现上的风健清新完美结合,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可说是对建安风骨成因及其内涵的精确概括。 正始之音 恐怖残酷的政治环境 放荡浮虚的人生态度 建安文士忧国忧民,积极用世,创作了一批“诗史”作品。正始时期,玄学兴起,士子们生活态度和文化观念变化巨大。 他们“以无为本”(王弼《老子》第四十章注),强调自然之旨。王弼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甚至“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所谓“以无为本”、“自然”,均与儒家重人事、重政教相反。魏末直至两晋的社会风尚均为之大变: “时俗放荡,不尊儒术,何晏、阮籍素有高名于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至王衍之徒,声誉大盛,位高势重,不以物务自婴,遂相放效,风教陵迟。”(《晋书·裴頠传》) 士流所被,惟尚“放荡”、“浮虚”。他们认为,“文学”不可能“经国”、“不朽”,文学的社会功用大大减弱。另一方面,玄学又具有冲破传统思想道德禁锢、瓦解“独尊儒术”僵化文化格局的作用,体现了文化对政治权力的抗拒和自立要求,体现了文士们的人格独立和政治批判精神。 他们融玄学入文学,弘扬老庄,敷述玄理,同时对代表政权主流的“礼法之士”的伪善面目进行隐晦而激烈的批判,其中尤以阮籍、嵇康为甚。这种批判性,为正始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清虚旷远的审美追求 玄学的理论基础是老庄,玄学诗人们对清虚高旷、自然悠远的老庄文风亦景仰追慕。与何晏、王弼注重哲学思辨不同,阮籍、嵇康等人则以诗人和艺术家的素质去领悟当时的玄学精神。 嵇康认为:“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