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dyBridge移动处理器评测.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Sandy Bridge】移动处理器【评测】 ? 相比缺席移动平台的Bloomfield和沉沦许久的Arrandale,Intel的Tick-Tock钟摆又如约按照摩尔预言的频率摆动起来,Sandy Bridge来了,同步降临移动平台甚至让笔记本用户略微感觉有点受宠若惊。 从上面的路线图我们可以发现,移动处理器产品升级到Sandy Bridge,从主流级的i3到零售商用的i5,再到性能级的i7进展都很神速,基本同时更新换代,而入门性价比级的Pentium和Celeron则需要等到今年下半年。 当然大多普通消费者不会去看什么RoadMap和架构进化,他们关心的则是采用新处理器的笔记本产品什么时候买得到,比上代到底快多少?我们也将在后面的性能测试部分回答这些问题。在开始评测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Sandy Bridge产品本身的特质。 评测导读: 移动Sandy Bridge处理器解析从胶水到整合 从P6到Sandy Bridge微架构解析 更强的图形性能 更为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应用体验 更好得功耗控制 Sandy Bridge芯片组架构解析 评测平台和环境介绍 处理器理论性能测试 CINEBENCH性能测试 实际应用性能测试 Quick Sync编码性能测试 游戏性能测试 测试结语 移动Sandy Bridge处理器解析从胶水到整合 Sandy Bridge则属于Tick的制程延续上一代的Arrandale的32nm工艺,而在处理器架构上做了较大的进化。Lynnfield/Arrandale虽然首先将GPU集成到CPU中来,取消原有北桥架构,但我们不得不说Lynnfield/Arrandale的CPU和GPU则是二个Die,仅仅是在一个基板上而没有真正集成进去,胶水在一起。 从左到右依次为Sandy Bridge双核/四核和Arrandale,Arrandale的图像芯片并没有集成进CPU内部,而是两个Die,虽然Arrandale的CPU部分是采用的32mn制程工艺,但GPU部分则还是采用旧的45nm,以至于下部的GPU部分核心面积甚至大于上部的CPU部分。而Sandy Bridge使得CPU和GPU整合入一个die,使得处理器功耗控制更好。 上一代的Arrandale采用多芯片封装 上一代的Arrandale CPU核心通过MCP同图像核心相连,图像核心除开图像部分电路以外,还包含PCIe和内存控制器以及接口。 Sandy Bridge内部采用环形的连接,不同核心、LLC缓存、图像核心和外联部分之间相互都有96GB/S带宽,并且环形结构是否灵活,可以方便的扩大或者缩减规模达成不同配备。 而Sandy Bridge将图像处理器整合进CPU Die内部,不得不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当然同AMD的Bobcat和Llano的融合还是存在差距)。处理器左边部分为图形电脑,中间部分上部为处理器4个核心,而下部则为共享的L3缓存,右侧和下部则为内存控制器、DMI、其他IO接口和内存控制器I/O接口。由于集成在一个Die,CPU和GPU直接的连接速率也都有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带来了GPU性能的更大进步的空间。 从P6到Sandy Bridge微架构解析 P6似乎听上去很遥远,那似乎还是在1995年,其实从1995年的Pentium Pro,经历Pentium M、Core 2Duo,一直到去年的Lynnfield/Arrandale,除开长流水线的Pentium 4和Atom,在大部分时间intel x86架构的产品都还是采用的P6架构,直到最近的Sandy Bridge微架构才真正改变。 或许用一句话说:Sandy Bridge的Core i和之前的Core i系列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是Tick-Tock策略发展Tock发生的最大改变。 分支预测单元和解码微操作缓存 x86从指令解释成处理器可以理解的微指令需要一个流程,之前的处理器都是通过32K L1指令缓存处理指令,再进行预编码进入指令队列,最后由解码器转换为处理器可以理解的微操作。而Sandy Bridge增加了额外的L0解码微操作缓存,其容量有6KB大,大概可以储存1500条微操作,如果解码器发现指令在之前曾经转换那么它就会直接使用内部微操作进行替换而不需要重新解码。而在前端的分支预测单元使用之前处理数据的地址和指向记录,在不增加数据结构复杂度的情况下提升分支预测的准确率,使得L0缓存大约有80%命中率,这样使得原有解码器的负载大大降低,同时直接方面高速的L0缓存,使得指令带宽更大,访问延迟也更低,甚至还利于降低处理器功耗。 乱序执行 Sandy Bridge和之前的NetBurst类似,在处理器里加入了物理寄存器文件。在此之前改变排列微操作顺序,则需要将缓存的每个操作寄存器完全复制,这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