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8高三语文总复习(湖南专用)【配套教案】古诗鉴赏 考点综合提升练(二).docVIP

【步步高】2018高三语文总复习(湖南专用)【配套教案】古诗鉴赏 考点综合提升练(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步步高】2018高三语文总复习(湖南专用)【配套教案】古诗鉴赏 考点综合提升练(二)

PAGE 考点综合提升练(二) 分诗体综合训练 一、诗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 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怜愚诗 [明]宋应星 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 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1)这两首诗的体裁是七言____________,“自小刺头深草里”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 绝句 拟人 解析 古代诗歌按体裁分主要有诗、词、曲,诗按音律分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而近体诗又分为绝句(四句)和律诗(八句及八句以上)。了解了这些常识,第一个空就很容易填出。“自小刺头深草里”中,从“自小”和“刺头”可以看出使用了拟人手法。 (2)两首诗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首诗托物讽喻,借物写人。诗人通过塑造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小松,来寄托他对自身命运的惋叹。那些不识小松凌云之材的人不正是现今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吗?第二首诗通过刻画一个消极伤感的“愚人”形象,来抒发诗人的抑郁不得志。嘲笑愚人其实是诗人自嘲。一个“怜”字却将自嘲引向对时代的批判。两首诗同为抒发不得志的伤感,但是杜诗积极,宋诗稍显消极。 2.(2013·岳阳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沪渎感事诗 [清]狄葆贤 江干何处立斜晖,碧草清阴与梦违。  燕子不知巡警例[注],随风犹得自由飞。 注 巡警例:当时上海外国租界的巡警规定不准中国人出入租界。 (1)从体裁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 答案 七绝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诗的前两句,以乐景衬哀情,表现出诗人心中的压抑和苦闷。夕阳西斜,诗人独立江边,江畔绿草如茵,树木投下一片阴凉。“何处”二字,从侧面展现了诗人眼前景物的变化及与往日的对比;而“与梦违”三字,则进一步显露出诗人因国土沦为租界而不得自由的苦闷。后两句,以燕子随风飞舞的自由反衬生活在上海的中国人的不自由,以此来表达诗人胸中的愤懑。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昼眠呈梦锡 孔平仲 百忙之际一闲身,更有高眠可诧君。 春入四支浓似酒,风吹孤梦乱如云。 诸生弦诵何妨静?满席图书不废勤。 向晚欠伸徐出户,落花帘外自纷纷。 (1)从题材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诗。 答案 即事感怀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采用对比和反衬手法来营造惆怅的意境。将“昼眠”前的“春意正浓”与后来的“风吹孤梦乱如云”对比,反衬现实“落花时节”的失意与惆怅;特别是诗歌结句以景结情,以外物的自在状态反衬诗人内心的这种由美好而至惆怅的落差与失意之感。 鉴赏 该诗首联紧承标题,写“昼眠”的原因(“百忙之际一闲身”)和“昼眠”可能在友人心中产生的影响(“诧君”)。颔联中,一个“入”字,化抽象为具体,将抽象的“春”写得真切可感,春意沁人肺腑,表现出在暖春中“昼眠”的美好感受。“风吹孤梦乱如云”,美好的梦境被“风”吹散,以至于自己的心情“乱如云”。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颈联交代了原因。从前在集贤院学习,诗人那样勤勉读书,而今读书有何用呢?梦境远离现实甚而与现实冲突,导致诗人“昼眠”心情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可通过结句看出,外物的自在状态不正反衬着诗人内心的这种由美好而至惆怅的落差与失意之感吗?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对故园菊花,诗人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词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