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氏伤寒金镜录(图).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范文 范例 参考 word版整理 敖氏伤寒金镜录 第一?白苔舌 舌见白苔滑者。邪初入里也。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乃少阳半表半里之证也。宜用小柴胡汤、栀子豉汤治之。 【介按】 白色为寒,表症有之,里症有之,而虚症实症亦有之。凡风寒湿邪,国中皮腠,即为白苔。寒湿本系阴邪,白为凉象,故舌苔白色。 如白滑而腻者,湿与痰也。白滑浓腻者,湿痰与寒也。惟薄白如无,则为虚寒。白如积粉,则湿热或痰热也。因肺主卫、主气、又主皮毛,而太阳经亦主一身之表。凡受风寒,先入皮毛,内应于肺,其舌无苔而润,或微白而薄,或浮白薄滑。外证必恶寒发热,而口不渴,此是风寒初感也。治宜辛温解表。 如苔白而燥刺者,外证初在微寒,继即发热不已,此是温邪在肺,治宜辛凉清解。 如苔白而粘腻者,外证必发热、头重,身痛而口不渴,此是湿邪在于气分也,治宜解肌去湿。 如舌苔白燥、或白而边红。外证见发热口渴。咳嗽喉痛。此是风温入肺。治宜轻清凉解。 如苔白中带红。外证头痛身热。口苦、眼赤、胁痛、耳鸣、脉象浮弦而数者。太阳之邪已入少阳也。治宜清解少阳。 或白苔浮滑,带腻、带涨,刮之有净、有不净者。亦有尖白根黄者,是邪在少阳经之半表半里也。至若此苔系是白滑而边淡红,邪在半表半里膈膜之间。即《金匮要略》所谓“舌上如苔。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之候。故用小柴胡汤以达膈膜之邪,即栀子豉汤亦为清热达邪之良剂也。 小柴胡汤 柴胡(四钱) 黄芩 甘草 人参(各二钱) 半夏(二钱) 上 咀,每服一两。水一钟半。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钟,温服。 【介按】 程应旄曰。方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攻。半夏豁痰饮。降里气 之逆。人参补久虚。助生发之气。甘草佐柴、芩、调和内外。姜枣佐参、夏、通达营卫。相须相济。使邪无内向而外解 也。 栀子豉汤 (从金匮要略新补)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介按】 山栀味苦性寒。其子色赤象心。其花色白象肺。故为从肺入心。以治心中烦热而导之下行。兼除上下之邪 热。豆形色黑象肾。蒸发为豉。其性轻浮。能引肾中水液上升,以降心中之热。而除胃外之邪。夫心肾相济。阴阳相和。则烦热懊 等证俱解。而为清热退邪之良剂也。 第二?将瘟舌 舌见红色。热蓄于内也。不问何经。宜用透顶清神散治之。 【介按】 舌色如淡红、嫩红、或白中带红。外证初起微寒。继即发热不已。口渴甚者。温邪初起也。治宜辛凉清解。 如纯红或鲜红起刺者。胆经与营分邪热炽盛也。治宜苦寒清解。如不解,是温邪伏于少阴。而发于少阳之表。治以滋少 阴之液。则少阳之热自解。如舌绛神呆。语言颠倒。小便赤涩。点滴如稠者。此热结膀胱也。急宜导赤清热。如舌色鲜 红。神昏谵语。见于斑疹已透之后者。热痰乘于胞络也。治宜清热消痰。若舌色鲜泽纯红。外证神昏、谵语、烦躁不宁 者。温邪入于胞络也。轻则于清解药中,加广郁金、鲜石菖蒲等味以开之。重则用牛黄丸至宝丹等、以芳香开窍,又据 《舌鉴辨正》谓“将瘟舌。即纯红舌。非纯而不杂。即瘀红之色也。”脏腑热极者、中时疫者、误服温补者,皆有之。宜 三黄白虎加连翘。或大小承气等酌用。此舌亦有表证者。则两脸周身必发热、头晕、目眩、乍热乍寒、脉浮数。邪热在 太阳也。宜薄荷、荆芥、葛根、生甘草、凉散表邪。不可遽用“寒凉攻下”。今此舌只用含有刺戟性之透顶清神散以吹鼻 取嚏。因病在神识昏愦之际。乃是临时救急之法也。 透顶清神散 猪牙皂角 细辛 白芷 当归 上为细末。各等分。和匀。病患先噙水一口。以药少许吹鼻内。吐出水。取嚏为度。如未嚏,仍用此药吹入。凡瘟 疫之家。不拘已未患者。皆宜用之。 【介按】 此方取细辛、皂角。善能刺戟神经以开窍。配以白芷之芳香上达。当归之通脉舒筋。仿通关散之意以吹鼻 取嚏。凡遇神识昏愦。人事不知之症。临时用之。即能开窍而苏神也。 第三?中焙舌 舌见红色。内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热结于里也。君火炽盛。反兼水化。宜凉膈散、大柴胡汤下之也。 【介按】 邪热传里。热结燥实。治宜急下存津。故凡苔见黑色。病必不轻。无论寒热虚实。皆有黑苔。惟以润、燥、 老、嫩为辨。今此舌中黑而边纯红。系是邪热入里。灼烁胃津。故用凉膈散。去其膈中无形之热。再用大柴胡汤之表里 兼治也。 凉膈散 生甘草(二两) 大黄(二两) 连翘(四两) 山栀子(一两) 薄荷叶 黄芩 朴硝(各一两) 每服一两。水二盏。淡竹叶二十余片。煎至一盏。去渣,入生蜜少许。不拘时热服。以利为度。 【介按】 此方即调胃承气汤。加连翘、薄荷、山栀、黄芩、竹叶,为清膈热之良剂。汪昂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散火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